饲料工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依赖粮食及其副产物作为原料,旨在促进粮食的高效利用和节约。在我国,饲料工业长期以来过于依赖玉米和豆粕,而对其他饲料作物的研究和开发不足,这导致主要畜牧区域的饲料原料短缺,制约了饲料工业的发展。
我国的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受到作物生长习性、气候、土壤及种植习惯影响。玉米的主要生产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六省的产量占全国的2/3;稻谷主要产区则位于南方,十省市的产量占比高达70%。由于南方为养殖区,依赖北方的玉米进行调配,导致每年有大量的玉米从北方调入南方,甚至预计到2010年饲料粮缺口将达到1亿吨。
作为全球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我国每年生产约1.85亿吨稻谷。在大米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副产品,例如砻糠粉、米糠、碎米和大米次粉。米糠的利用率已经得到重视,而大米次粉的饲用价值却较为忽视,尽管其作为能量饲料的潜力巨大。
大米次粉是在加工大米时去除米糠后生成的粉状物,包含米胚和未清除的米糠。南方地区由于水稻种植广泛,大米次粉的来源更为丰富,且成本相对较低。这为大米次粉作为能量饲料替代玉米提供了可能。然而,替代过程并不简单,亟需科学研究和实验数据支持其适用性。
大米次粉主要成分为淀粉和大米蛋白,含量分别约80%和8%。其蛋白质可分为四类,其中清蛋白和球蛋白更易被动物消化吸收。大米次粉的粗蛋白含量高,添加到饲料中可以减少对其他蛋白质饲料的依赖,从而降低饲料成本。
大米次粉中含有丰富的钙质,但磷含量较低,因此在饲喂时需添加磷源以平衡营养。存储大米次粉时,也需防止霉变和氧化,以保持其品质和安全。
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使用大米次粉替代玉米作为能量饲料的可行性初步得到证实。然而,仍需解决多个实际问题,例如添加其他营养成分的适宜比例及其消化吸收情况。通过开发大米次粉资源,不仅可以缓解南方畜禽养殖的饲料短缺,降低饲料成本,还有助于推动饲料工业的发展,实现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上一篇:小猪诱食方法技巧分析
下一篇:瘦肉型猪饲料配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