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严重肠道传染病,属于冠状病毒科。此病具有高度的接触性,给大量规模化养猪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更是高发季节。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至24小时,有时可长达4天。通常在感染后的3至4天内,会迅速暴发并传播,约在10天后达到发病高峰,之后可能出现零星病例。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所有年龄段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哺乳仔猪最为严重,若不采取有效措施,病死率高达100%。对于5周龄以上的猪,病死率相对较低。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传染性胃肠炎,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养殖场应坚持自繁自养,避免从疫区引进猪只,并对新引进的种猪进行严格检疫和隔离观察,确保无病后再入群。同时,要禁止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入,同时做好灭鼠和消虫工作。
建议使用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进行免疫接种,尤其是在母猪分娩前的5周和2周,以确保仔猪能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降低疾病发病率。在发生过此病的猪场,秋冬季节需要对保育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同时加强分娩舍的保温工作,特别是在春季,保证猪舍的干燥和卫生,确保初生仔猪尽早吃足初乳。此外,可以在猪群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抵抗力。
保持猪场清洁卫生至关重要。临产母猪在进入分娩舍前,需使用温水进行清洗和彻底消毒。生长育成舍建议每周进行至少两次的消毒,最好选择在温暖的中午进行,确保消毒均匀且透彻。
一旦生长育成舍发生本病,需立即封锁受影响区域,隔离病猪,并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严格消毒。病猪舍和分娩舍的工作人员需分开居住,避免病毒传播。
当哺乳仔猪发病时,需加强保温与管理,提供温暖、干燥无风的环境,并补充电解质溶液,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以防止酸中毒,降低死亡率。
生长育成猪感染后易发生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此时,建议在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控制。
育成猪及种公母猪在感染后,通常可以不进行药物治疗,而是通过加强管理和提高其抵抗力,使其能够自然恢复。
综上所述,猪传染性胃肠炎是对养殖业极具威胁的疾病,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危害。养殖户应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实施防疫策略,以确保猪群的健康和养殖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