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肺疫是由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锁喉风”或“肿脖瘟”。该病可呈现急性或慢性,急性病例常表现为败血症变化,伴随咽喉部肿胀和严重呼吸困难。
猪肺疫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以猪最为易感。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气候剧变、潮湿和多雨的情况下更为常见。营养不良、长途运输和饲养条件的改变等因素也会促进该病的发生,通常为散发性病例。
潜伏期为1至5天。最急性型病例可能在晚间正常进食,次日清晨即死亡,常无明显症状。病程稍长时,体温可升高至41至42℃,食欲减退,全身虚弱,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泡沫,病程1至2日,死亡率可达100%。急性型病例表现为体温40至41℃,伴有干咳和呼吸困难,后期可出现湿咳和胸部疼痛。慢性型病例则持续咳嗽,呼吸困难,伴有关节肿胀和消瘦,病死率为60%至70%。
最急性型病例可见粘膜、浆膜及实质器官出血,肺水肿和淋巴结水肿。急性型病例则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不同程度的肝变。慢性型病例则可见肺肝变区扩大,伴有坏死和消瘦。
最急性型病例常突然死亡,而慢性病例的症状不典型,难以确诊。临床检查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急性猪瘟和猪气喘病等。实验室检查包括取静脉血和各实质脏器的涂片染色镜检。
防治猪肺疫的关键在于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应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抗病能力的因素。新引进的猪需隔离观察一个月后方可合群。预防接种是重要措施,需定期进行免疫注射。发生疫情时,应隔离病猪并进行严格消毒。
可采用青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具体用药方案需根据猪的体重和病情进行调整。
上一篇:小母猪去势手术的关键技术要素
下一篇:冷热多变季节易导致猪只气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