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肿病是一种常见于断乳仔猪的急性致死性疾病。其发生原因主要与饲料和饲养方法的突然改变、饲料成分过于单一或过于浓缩、矿物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以及气候变化(如阴雨潮湿)等应激因素有关。暴饮全价饲料会破坏小肠的正常内环境,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并产生毒素。这些毒素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引发毒血症,从而导致水肿病的发生。
急性猪水肿病在初期常常没有明显征兆,患猪可能会突然死亡。通常,生长快、身体健康、采食量大的仔猪最先受到影响。稍晚发病的仔猪则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降低或完全停止进食,频繁流出白色泡沫,走路失衡,后肢麻痹,眼睑、结膜及齿龈等部位出现金黄色水肿,甚至导致头部肿胀。在解剖时,观察到胃壁、大肠系膜、淋巴结及皮下组织存在水肿和出血现象。
建议根据猪只体重,严格按照全价饲料的使用说明来限制投喂量,避免无限量采食。
应确保饮水充足且清洁,避免间断供水导致仔猪发生暴饮现象或中毒。
在改变饲料和饲养方式时,应逐步进行。如因突然改变导致发病,应先恢复到原来的饲料和养殖方法,待症状消失后再重新调整。
建议在断乳仔猪的饲料或饮水中定期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如土霉素、痢特灵或泰复星等,同时可添加含硒的添加剂。
在仔猪一日龄时进行水肿病疫苗接种,能够提供一定的保护效果。
使用饲料复合转化酶不仅能降低饲料成本30%,还可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降低水肿病等其他疾病的发生率。
一旦发现猪水肿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使用土霉素、氯霉素和痢特灵等口服抗菌药物,并结合盐类泻剂、静注葡萄糖、氯化钙以及甘露醇等。然而,其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目前较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大剂量注射抗水肿病血清,但因成本和使用限制导致临床应用较少;其二是在每10千克体重上肌肉注射2.50%恩诺沙星1毫升,这种方法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防控策略
下一篇:猪痘病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