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猪群中,尤其是初胎母猪的发病率较高。感染后,母猪可产生强大的免疫力,后续不再发病,但从未感染的经产母猪也可能受到影响。
本病的病原体为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其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直径为18~24纳米,基因为单股DNA。该病毒具有血凝特性,能在多种动物的红细胞中引起凝集。PPV毒株分为强毒株和弱毒株,强毒株可导致母猪病毒血症并引起胎儿死亡,而弱毒株则用于疫苗开发。
猪是唯一已知的易感动物,所有年龄和性别的家猪及野猪均可感染。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急性感染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交配感染和胎盘感染。
怀孕母猪感染后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会突然流产。妊娠早期感染时,胚胎死亡率可达80~100%。不同感染时间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等。
怀孕母猪感染后可能仅见轻度的子宫内膜炎,胚胎的病变表现为液化和组织软化。剖检时可见子宫内有黑褐色肿块,且受感染的胎儿可出现多种病变。
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实验室检查。可通过血凝抑制试验和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病毒抗原。
需与猪伪狂犬、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猪布鲁氏菌病相区别。每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剖检特征各有不同。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流产后如有感染,可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进行治疗。
控制本病的基本方法包括防止带毒母猪进入猪场、待初产母猪获得免疫后再配种,以及清除病猪以净化猪群。
应自无病猪场引进种猪,并进行隔离和血凝抑制试验。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应接种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
一旦发生本病,应隔离或淘汰病猪,并严格消毒接触环境。
上一篇:皂角树在猪乳房炎治疗中的显著疗效
下一篇:慎喂猪的8种饲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