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瓜栽培中,当植株生长到“团棵期”,主蔓长约20到40厘米时,需将处于半直立生长状态的瓜秧按照预定方向放倒,此操作称为“倒秧”或“板根”。
在西瓜的生长初期,植株由直立生长向匍匐生长过渡,容易因风力的摇动导致植株下胚轴折断。为了避免植株受损并确保正常生长,建议将植株向南侧压倒,这样不仅能增强瓜秧的稳定性,还能对后续的压蔓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实施倒秧时,需在植株南侧用瓜铲挖深、宽各约5厘米的小沟,并将根颈部周围的土壤铲松。用一只手握住植株根茎,另一只手轻轻扭转主蔓并向南方压倒,最后整平沟内的土壤,并在根颈北侧用湿土封一个半圆形土堆,以强制主蔓向南匍匐生长,防止其再次直立。
经过倒秧后,当主蔓伸长至40至60厘米时,需要将主蔓和侧蔓分别引向植株的北侧,弯曲成半圆形,并将端头转向南侧,然后将它们压入土中,这一过程称为“盘条”。
通过盘条,可以缩短西瓜栽植的行距,促进密植效果,同时控制植株的生长强度。这样有助于保持瓜蔓生长的一致性,也便于后续的管理工作。中晚熟露地栽培的西瓜通常需要进行这一操作。
进行盘条时,务必及时操作。若晚于适当时机,植株盘条部位的叶片可能会过于生长和重叠,恢复正常生长所需的时间会延长,从而影响植株的健康与坐瓜能力。
西瓜的压蔓通过合理分布瓜蔓的位置,改善植株枝叶的通风透光条件,提升光合效率。此外,压蔓还能防止风吹动带来的损害,减少因摩擦造成的落果现象。
压蔓还可以增强植株的不定根生长,提升其吸收能力。通过压蔓可以调整植株的生长势,根据植株的生长状态进行适当的力度施加。生长旺盛时可重压,生长较弱时则应轻压。
常用的压蔓方法有明压和暗压两种。北方地区由于降雨较少,通常选择暗压,即用瓜铲开浅沟将瓜蔓压入土中。而南方地区则多用明压,用土块将瓜蔓压制在畦面,或者用树枝、竹子等进行加固。
压蔓一般在倒秧和盘条后进行,每隔4至5片叶子压一次。需特别注意雌花出现的节点,坐果前后各两节位置不宜压,以免损伤幼果,影响坐瓜的效率。此外,压蔓的最佳时间是在下午,因为上午时植株的水分含量较高,容易造成损伤。
上一篇:肥猪养殖技巧与管理方法
下一篇:猪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