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养猪业中,提升猪只的瘦肉率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饲料配方与喂养策略来有效提高猪只的瘦肉率。
脂肪型猪或土种猪的瘦肉率通常在38%到45%之间。相较之下,通过杜洛克等优良种猪进行杂交,可以使后代的瘦肉率达到55%。而采用杜洛克、长白或其他瘦肉型猪进行的三元杂交商品猪,其瘦肉率可高达64%以上。因此,通过优化种猪选择,我们能够显著提升生猪的瘦肉率。
饲料的蛋白质水平应该依据猪只不同的生长阶段而定。在不同体重阶段,饲喂的蛋白质建议如下:
在这一阶段,建议饲料的蛋白质水平应保持在20%到22%之间,以支持其快速生长。
此阶段,饲料的蛋白质水平应调整为16%到19%,以满足猪只的生长需求。
在猪只达到60公斤后,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应进一步降至14%到16%。
改变喂养方式是提升瘦肉率的有效方法。建议采用“前敞后限”的“促、控”策略。在猪只达到60公斤之前,可以适当放开饲喂,以促进其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在达到60公斤后,应逐步限制饲喂,以抑制脂肪的积累,进而提高最终的瘦肉率。
根据生长发育规律,体重越大的猪脂肪含量往往越高,瘦肉率相对下降,且单位增重所需饲料消耗更多。因此,一般品种的猪在90公斤时出栏是比较理想的。而对于三元杂交猪,即使体重达到110公斤以上出栏,也不会显著降低胴体等级,反而更能满足市场对“肥中有瘦、瘦中有肥”的肉质需求。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饲喂策略和合理的出栏时间,养殖户能够有效地提升猪只的瘦肉率,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肉猪育肥的饲养技巧与方法
下一篇:平菇菌墙栽培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