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也被称为猪繁殖障碍病,是一种能够导致猪只繁殖问题的严重疾病。该病主要影响母猪,尤其是初产母猪,感染后可导致死胎、畸形胎和木乃伊胎的出现,然而母猪本身却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原体为细小病毒科的猪细小病毒,这一病毒对热和消毒药物的抵抗力极强。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征较为复杂,猪是唯一已知易感的动物。感染的猪及带病毒的猪是疾病的主要传播源。急性感染的猪在其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可含有大量病毒,而在子宫内感染的胎儿在出生后至少9周仍可随母猪排毒。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口、鼻和交配传播,并能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由于细小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强,污染的猪舍可以存活数月,导致长期的持续传播。尤其在大鼠感染后,其粪便中也可能含有病毒,成为疾病的传播媒介。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猪群中1岁以上的大猪阳性率可高达80%至100%,在多个种猪场中普遍存在。
仔猪和母猪在急性感染时,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在体内的许多组织器官中(尤其是淋巴组织)有病毒存在。怀孕的母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母源性繁殖障碍,包括多次发情而不受孕,产出死胎或木乃伊胎,或者仅有少数仔猪的出生。当怀孕早期感染时,胚胎死亡可导致吸收,从而造成母猪不孕或反复不规则发情。在怀孕中期感染时,胎儿死亡后逐渐木乃伊化,可能出现不同程度木乃伊胎及虚弱的活胎。在怀孕后期感染时,虽然大部分胎儿能够存活且外观正常,但这些猪可能长期带毒排毒,成为猪群中的隐形传播者。
在临床上需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例如猪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衣原体病及猪布鲁氏菌病等。这些疾病同样可以导致流产和死胎,但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例如,猪伪狂犬病会导致除孕母猪外的仔猪发病,并呈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而猪细小病毒病多集中于妊娠母猪,其他猪则多为隐性感染。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尚无针对猪细小病毒病的有效治疗方案。为了防止该病在猪场的发生,应优先从无病猪场引进种猪。在从阳性猪场引进种猪时,需进行隔离观察至少14天,并进行两次血凝抑制试验,确保检测结果在安全范围内,才能混群。此外,对于初产母猪,在配种前应进行免疫接种。目前已研制成功的猪细小病毒灭活油佐剂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建议在4至6月龄时进行两次接种,以提高母猪抵抗力,保护整个猪群的健康。
上一篇:冬春如何养护种公猪
下一篇:增强母猪发情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