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越冬甘蓝的栽培一般是在每年的9月份进行育苗,随后在11月份利用棉花、水稻、果园或地瓜等晚茬地块进行栽种,最终在次年4月中旬收获。这种栽培方式的亩产收益大约为3000元,受到了广泛种植户的青睐。然而,在播种到收获的这段时间内,由于经历了长时间的低温,越冬甘蓝容易发生早期抽薹现象,这不仅影响了食用价值,还会降低产量。本文将探讨越冬甘蓝早期抽薹的原因及其防控措施。
越冬甘蓝的早期抽薹主要是因为其幼苗在生长至一定的叶片数量和茎粗(0.6至1.6厘米)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温(0℃至15℃),进入春化阶段,导致花芽的形成,从而在春季抽薹。这一问题在越冬甘蓝的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抽薹现象的复杂性,目前仍未找到彻底的解决方案。为此,控制越冬植株的大小,减少其接受低温的机会,是防止未熟抽薹的关键技术措施。
合理掌握播种和定植时间至关重要。播种应在9月下旬进行,避免过早播种而导致较高的抽薹率。定植过早因为大田中的营养面积较大,幼苗会快速成长,导致越冬植株过大,从而增加未熟抽薹的风险。相反,晚播会使得越冬植株体型较小,发育较慢,从而降低抽薹率。然而,晚播过晚也可能影响甘蓝的安全越冬,因此需找到一个平衡点。
选择冬性强且不易发生未熟抽薹的品种是防止早期抽薹的重要措施。例如,冬春2号和逢春等品种在栽培过程中不易出现抽薹现象。冬春2号适合在9月底育苗,并于11月初进行大田移栽,该品种能够耐受低至-16度的温度而不发生未熟抽薹问题。因此,选择信誉高、推广时间长的优质品种,将为丰收奠定基础。
在苗期施肥时过量会导致越冬甘蓝植株过大,使其更易受到低温影响,进而造成未熟抽薹现象。因此,在定植后应控制肥水,避免冬季幼苗生长过旺,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早期抽薹的发生。
在越冬甘蓝栽培中,控制未熟抽薹固然重要,但实现高产还需要关注其他技术措施。例如,追肥的时间及量控制也极为关键。春季气温升高,植株生长加速,恰当的追肥能够促进植物生长,确保生长进程超越发育进程,从而避免发生早期抽薹。此外,春旱时应加强水分管理,确保植株生长健康。
上一篇:猪气喘病治疗新方法问世
下一篇:提升肥育猪出栏率的十项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