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妊娠猪流产、胎死、胎儿木乃伊化、弱仔或畸形仔的出生,以及公母猪的不育症。这些疾病在规模化养殖中,已经成为影响大中型饲养场的重要问题。根据调查,国内此类疾病多由病毒引起,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繁殖障碍病的介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俗称“蓝耳病”,是一种由专门病毒引起的新型疾病。感染后的猪表现为厌食、体温升高(40-41℃),妊娠期容易出现早产,晚期可能流产、死胎、出现弱仔和木乃伊胎。该病传播迅速,已经在北美和多数欧共体国家广泛流行。由于该病没有明显的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确认通常依赖于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方法。
防控措施包括增强猪群卫生管理,与外界隔离、定期血清学检测及严格购入猪的检疫和隔离。国外已有疫苗应用,国内也研发出有效疫苗并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用。暴发后,需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猪舍卫生、提高饲料营养以及保持舍内空气流通。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感染后症状因年龄而异。成年猪仅表现为生长减缓,而种猪会出现不育、性功能减退。母猪如妊娠会流产,仔猪则可能出现高热、食欲减退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该病在猪群中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通常通过疫苗接种防控。国际上已普遍采用免疫接种的方式,并根据需要定期加强接种。引进新猪时严格检疫,并确保猪牛分开饲养,以防传播。
猪细小病毒病主要由猪细小病毒引起,孕猪若在怀孕初期感染,会导致流产、死胎以及胚胎死亡等问题。合理的发病期和感染时间会影响症状的表现,数据显示,母猪在怀孕早期感染后胚胎死亡率可达80-100%。
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通常较不明显,主要在孕猪中表现较为突出。防控措施建议避免引进带毒猪,加强公猪精液的检测以及对于未感染的猪场,应进行有效饲养管理和疫苗接种。近年来,疫苗被认定为预防此病的可靠措施,已有中试产品在国内应用。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该病的了解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管理、疫苗接种以及加强猪群卫生,才能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保障猪只的健康和养殖经济的稳定。
上一篇:法系大白猪早期断奶效果研究报告
下一篇:母猪舍设计专题-猪场建设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