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腥黑穗病概述小麦腥黑穗病是一种影响全球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对小麦的产量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该病引发的减产范围通常在20%到30%之间,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甚至可能导致绝收。历史上,上世纪60至70年代,此病在南部山区的冬小麦上曾造成大规模的损害。通过药剂拌种处理,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小麦腥黑穗病的特征小麦腥黑穗病又被称为腥乌麦或黑麦,其主要症状集中在穗部。病株往往较矮且分蘖增多,病穗较健康穗短小,颖片张开时可见灰黑色或灰白色病粒,周围包裹着一层灰色薄膜。在收割过程中,这些病粒易破裂,散发出鱼腥味。 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小麦腥黑穗病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主要的传播源包括种子、粪肥和土壤,跨区域作业的收割机也是传播的风险之一。因此,在发病区域,严禁留种和播种带病种子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实施有效的轮作和种子处理也是必须的。 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1. 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可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病菌的侵染机会,从而降低发病率。 2. 合理轮作对于已发病的田块,建议进行2到3年的轮作,并施用腐熟的农家肥,以改善土壤质量。 3. 药剂拌种冬小麦种子必须经过药剂拌种或包衣后再进行播种。常用的拌种药剂包括2%戊唑醇干拌剂、3%苯醚甲环唑种衣剂和2.5%咯菌腈悬浮剂等。具体拌种方法如下:
4. 病田土壤处理对于连作的小麦田,应进行土壤处理。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为1到1.5千克,配以细土45到50千克,均匀撒在地表后翻耕入土,以有效控制土壤中的病菌。 |
上一篇:优化养猪饲料的理想组合方案
下一篇:如何防治花生早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