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业中,母猪的繁殖管理是确保猪群生产力的关键。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和仔猪的成活率。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管理措施。
母猪的繁殖性能在3至6胎的阶段通常表现最佳。为了保持母猪群体的整体繁殖力,这个年龄段的母猪应占总母猪数量的60%左右。头胎和二胎母猪应保持在30%至35%之间,而七胎以上的母猪应控制在5%至10%之内。
在配种前一个月,需要对后备母猪进行筛选。选择标准包括根据家系繁殖性能,优先保留发育良好、奶头数量多且无异常的母猪,特别是需要注意奶头和阴门的发育情况。后腿开阔的母猪更为理想,母猪的肚子上最好有三对奶头。选留后要适度限制饲养,以避免母猪过肥或过瘦,保持健康的体型。在配种前两周逐渐增加饲料,达到每日2.0至2.5千克,并确保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达到16%左右,矿物质和维生素丰富。
为防止乳房炎的发生,母猪在断奶前的三天应逐步减少饲料摄入至约2千克。然而,断奶后要选用优质饲料以促进母猪的发情及增产排卵数,饲料应含有16%以上的粗蛋白,日喂量根据母猪膘情调节,通常在2.3至2.6千克之间。
通常情况下,母猪会进行两次配种。从第二次配种的第二天起,到配种后第三周,需为母猪提供低能量、低蛋白的饲料,粗蛋白应控制在14%以下,饲料量在1.5至2.0千克之间,以确保孕激素的正常分泌,减少胚胎死亡和提高仔猪的产仔数。怀孕的第四周至八十天,饲料量应提高至每日1.8至2.3千克,但仍应保持低能量、低蛋白的标准,确保母猪适当的膘情。
在怀孕80天到分娩期间,母猪应逐渐转向高能高蛋白的饲料,日喂量一般在2.3至2.8千克之间,以促进胎儿的生长、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健康水平。同时,在产前两周需进行寄生虫的防治,并在产前一周对母猪进行清洁和消毒,以确保产仔环境的卫生。
在哺乳期内,母猪需接受高能量和高蛋白的饲料,要求粗蛋白大于16%,消化能需大于3.1兆卡/千克。在仔猪出生后的前三天,饲料量为1.8至2.3千克,之后可以逐渐增加0.5千克,直到母猪能够自由采食。
适时配种是提高繁殖效率的重要一步。应通过外激素、观察母猪的发情迹象等手段来确认发情情况。一般上,选择在确认发情后的当天进行第一次配种,第二天进行第二次配种。此外,激素的使用也能调节母猪的繁殖功能,但需在规范的管理措施下进行,以确保母猪的健康和繁殖效率。
上一篇:蔬菜喷错农药的补救措施
下一篇:露天蔬菜防高温“六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