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病,通常被称为“死秧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枯萎病的症状及有效的防治策略,以帮助农民朋友们保护他们的作物。
这种病害发病初期,部分叶片在中午时分出现萎蔫现象,早晚虽然能够恢复,但经过几天后,叶片便不再复原。随着时间的推移,叶色逐渐由黄绿变为黄褐色,病害从下而上扩散,影响整个植株。除了叶部的变化,植物主蔓在近地面处会呈现褐色并出现水渍状腐烂,叶片逐渐变细或出现纵裂,最终导致植株干枯并死亡。
在根茎的病部,常常会有琥珀色的胶状物流出,湿度较大时,表面还会生成白色或粉红色的霉状物。当折断茎蔓或主根时,可发现内部组织已经变为褐色,这进一步确认了枯萎病的发生。
面对枯萎病,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推荐使用百分之五十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500倍液灌根。或者使用甲基托布津百分之五十可湿性粉剂,同样以500倍液进行灌根。每株施用药液不得少于250毫升,建议每5至6天灌溉一次,连续灌根2至3次,以确保药效发挥。
枯萎病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容小觑,了解其症状和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是保护农作物健康的重要一步。希望本文能为农民朋友们提供实用的信息,帮助他们有效应对这一挑战。
下一篇:什么是猪传染性水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