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种制作的组织分离法以其简单易行和稳定的优良特性,在商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所生成的菌株具有较小的后代变异,使得生产过程更加可控。在选择种菇时,理想的选择是外观特征典型、大小适中的优质头潮菇,其菌盖表面应有较少的鳞片,并且呈现纯白色,确保没有病虫害的威胁。最佳采摘时机是在鸡腿菇生长达到棒状后期或梭形前期。为了制作母种培养基,可以选择PDA培养基,或使用如下配方进行自制:小麦600克、鲜子实体100克、葡萄糖20克、蛋白胨3克、磷酸二氢钾0.5克、磷酸氢二钾1克、硫酸镁1克、硫酸钙1克、琼脂25克,以及水1000毫升。关于母种培养基的具体制作过程与无菌分离技术,可参考其他食用菌的制种技术,本文不再详细阐述。
鸡腿菇的原种制作通常使用麦粒种,其配制方法相对简单明了。首先需要将麦粒浸泡约24小时,直到麦粒露出白色根芽。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煮沸20至25分钟,随后捞出沥干水分。接下来,向麦粒中添加1%的石膏粉和20%的已粉碎麦秆发酵料,最后将混合物装瓶,进行灭菌处理。无菌接种和培养后,在25摄氏度的环境下,750毫升的菌种瓶一般需要12到15天才能实现完全生长。这种配方保证了菌丝的快速生长与强壮。
在制作鸡腿菇的栽培种时,多数培养基主要由棉壳和麦秆发酵料组成。其具体配方为:麦秆牛粪发酵料33%、麸皮10%、棉籽皮50%、玉米粉5%和石灰2%。初步步骤是将麦秆粉碎后加入20%至30%的牛粪和2%的石膏,堆积发酵5至6天。随后加入其他原料,继续发酵48小时,发酵完成后即可装袋灭菌,并进行无菌接种和培养。这种配方相比单纯使用发酵料或棉籽皮,有显著的发酵速度与菌丝生长优势,确保了更高的生产效率。
上一篇:农村养猪病害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