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被誉为“真菌皇后”,是我国一种极为珍贵的食用菌。自九十年代初期,福建省古田县首次成功开展野外荫棚栽培竹荪以来,这种菌类的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取得显著成果。每平方米竹荪的干品产量通常在250到350克之间,最高甚至可达到500克。生产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二,单产提升了十倍,竹荪的种植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和小康生活的重要项目。
近年来,竹荪的栽培技术又有了新的进展。通过生料免棚的多种形式栽培法,不仅实现了稳产高产,还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效率。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菇粮争地”的问题,使得竹荪的生产迎来了新的飞跃。
竹荪的生料栽培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其菌丝抗杂菌的能力非常强,能够穿过多种微生物的抗性线,茁壮成长。即便培养基已被其他生物占领,一旦接触到竹荪的菌丝,它们就能够重新占领资源。这一过程主要得益于竹荪菌丝分泌的胞外酶,能够强力分解和吸收生料中的养分。大部分杂菌在生料上难以繁殖,这为竹荪菌丝的生长提供了优势。
竹荪的栽培通常选择高温型的棘托长裙竹荪,其子实体生长的最佳时间为每年6月至9月。在此期间,各种农作物生长茂盛,为竹荪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和良好的遮荫条件。这种天然的环境为免棚栽培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
在竹荪的栽培中,原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主要分为五大类:
不论是竹子的根、叶、枝、片以及竹器加工剩余的材料,都可以用于竹荪的栽培。
不含香油脂的杂木类也可以作为原料。
除了稻草和小麦秆,其他农作物的秸秆都可利用。
如芦草、芦苇和五节芋等10多种野草均适合栽培竹荪。
包括谷壳、花生壳和玉米芯等,也可以用作培养基。
原料处理是生料栽培竹荪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不论是竹类、木类还是秸秆,都需进行晒干,以去除生物碱,确保原料的质量。
通过切断和破裂,能够破坏植物的活组织,使其更易于被菌丝分解和吸收。
采用碱化法进行浸泡,使用石灰水消毒,确保原料的安全性。处理后需用清水反复冲洗。
对于蔗渣、棉籽壳和其他秸秆类,可加入适量的石灰水,进行简单处理后即可使用。
通过以上步骤,竹荪的栽培效果将大为提升,助力竹荪产业的持续发展。
上一篇:猪场控制疾病的主要措施(上)
下一篇:二元杂瘦肉型母猪的饲养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