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棚栽培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农作方式,特别适合竹荪的种植。通过合理的安排和管理,可以实现与其他农作物的套种,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竹荪的栽培一般分为春、秋两个季节。根据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栽培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播种期的气温应不超过28℃,以利于菌丝的生长;二是在菌蕾发展期,气温应不低于10℃,以确保菌蕾健康成长为子实体。在南方,通常在“惊蛰”来临时开始堆料播种,并在“清明”时进行套种其他农作物。
在种植之前,需要先做好场地的整理。首先要开好排水沟,确保土壤不积水。栽种床的宽度通常为1米,长度则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选择10至15米较为适宜。床与床之间应留有20至30厘米宽的人行通道,同时栽种床应呈“龟背形”,底部与沟底的距离保持在25至35厘米,以防止积水。
竹荪的播种采用一层培养料、一层种的方式,可以选择点播或撒播,每平方米施用10公斤的培养料和3瓶菌种。播种后,在床面覆盖3厘米厚的腐殖土,而腐殖土的含水量应维持在18%。此外,为了增加保湿效果,可以在表面覆盖竹叶或芦苇,并用薄膜遮盖。
在竹荪畦床旁,适合套种高秆或蔓藤作物,例如黄豆、高粱、玉米、辣椒及黄瓜等。在竹荪播种覆土后15至20天,即可在畦旁挖穴播种农作物种子,保持每棵作物间隔50至60厘米,以利其生长。
播种完成后,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需培育25至30天,便可揭开覆盖膜并用草料覆盖畦床,以促进小菇蕾的形成。随着菌丝不断增殖,养分被吸收,最终转向生殖生长并形成菌蕾。出菇期间,培养基的含水量应保持在60%左右,而覆土则要在20%以下,同时空气湿度应控制在85%左右。对于菌蕾生长期,还需早晚各喷水一次,以确保相对湿度不低于90%。
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和适时的田间管理,竹荪不仅能健康成长,还能与其他作物形成良好的套种效应,从而增强农田的整体生产能力。掌握竹荪的栽培技术,能够提升农作物产量,实现更佳的经济回报。
上一篇:种猪四级繁育体系的建设
下一篇:茯苓的三种繁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