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竹荪,栽培者可以在田头自行制作菌种。通常在12月下旬至1月初,选择田头一角进行制作,整理出一个堆料育种床。采用80%的杂木屑与20%的麦麸作为竹荪菌种的培养料,加入110%的水分,然后装入编织袋中。在进行常压灭菌10小时后,取出袋子并用清水冲洗,待其排泄后拌入1%的石膏粉。接着,按照两层料的方式进行堆放,上层再撒些菌种。每米需要20千克的干料和3至4瓶竹荪原种。对于100平方米的栽培面积,只需在田头制作4平方米的菌种,比例为25:1。播种后用编织袋盖住表面,再用稻草遮阳,并用竹条和薄膜制作弓罩。播种后,每3至5天揭膜通风一次,培育40到50天后,菌丝便可布满料堆,形成成熟的竹荪菌种。
目前,竹荪的栽培原料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竹类,包括各种竹子的秆、枝、叶、竹头和竹根;第二类是树木类,主要使用杂木片、树枝、树叶及工厂下脚料;第三类是秸秆类,包括豆秆、黄麻秆、谷壳、油菜秆、玉米芯、棉秆、棉籽壳、高粱秆及葵花子秆;第四类是野草类,如芦苇、菅、芒萁和斑茅等。上述原料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晒干处理。
竹荪的栽培一般分为春季和秋季,春播是最为适宜的。由于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播种时气温应不超过28℃,以利于菌丝的生长;其次,在播种后的2~3个月内,菌蕾的发育期气温应保持在10℃以上,以保证菌蕾健康发育成子实体。在南方,竹荪通常在“惊蛰”开始铺料播种,并在“清明”期间开始套种农作物,而北方则适当推迟。播种后60至70天内养菌,夏季5至9月出菇,10月结束,整个生产周期约为7个月。
利用果园内的空间,如苹果、柑橘、葡萄、桃、梨等果树旁边,或者山场树木的空间,可以套种竹荪。选择平地或缓坡地,需靠近水源并选用含有腐植质的沙壤土。在播种前的7至10天内,应清理场地内的残物或杂草,并翻土晒干。对于果树,可以喷洒波尔多液以防治病虫害。通常果树的间距为3米×3米,中间空地作为竹荪的栽培畦床,畦宽保持在60至80厘米,人行道的间距为30厘米,整地土块不宜过碎,以方便通气。果树旁应留40至50厘米的空间作为作业道。
上一篇:猪气喘病如何治疗?
下一篇:当前养猪疫病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