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是一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食用菌,近年来,其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鲜猴头菇的销售市场也逐步扩大。普及猴头菇的栽培技术,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为菇农提供了致富的机会。接下来将详细介绍猴头菇的栽培技术。
在选择建造猴头菇栽培大棚的地点时,应选取地势平坦、靠近水源且环境洁净的区域。大棚的一般规模为东西长约45米(具体可根据栽培规模进行调整),南北宽8米,北墙高2.8米(包含下挖深度),南墙高1.6米,并且每隔15米建立一处分隔墙。墙体应采用砖结构,北墙设计为双层空心墙以增强保温性,同时南墙每隔3米设置两个窗户以便通风。棚内应下挖50厘米,采用无滴膜覆盖棚顶以确保保温效果。有条件的菇农可以利用冬暖蔬菜大棚进行猴头菇的栽培。
根据猴头菇生长发育对温度的需求,一般在山东地区,栽培袋的制备应安排在每年10月中旬,在一个月的培养后,预计在11月中下旬开始出菇,至翌年3月上中旬结束。
在制备猴头菇的栽培袋时,可以根据以下几种配方进行培养料的配置:配方一为棉子壳90%、麸皮8%、石膏1%和过磷酸钙1%;配方二包含棉子壳58%、杂木屑30%、麸皮10%、石膏1%和过磷酸钙1%;配方三则是棉子壳50%、玉米芯粉38%、麸皮10%、石膏1%与过磷酸钙1%。将各原料混合后,按水与料比1:1.2至1:1.4加入水,调至含水量65%。
采用15厘米×32至34厘米×0.04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入干料约0.4至0.45千克,材料要压紧,然后用绳索捆绑袋口。
将培养料袋分层放入灭菌锅,加热至100℃保持10小时,然后停止加热密封焖5至6小时后取出冷却。
利用大容量高压灭菌锅,料袋同样分层放置,保持压力在1.2千克/平方厘米处理2小时,随后自然冷却至压力归零时开盖取出冷却。注意高压灭菌时压力不宜超过1.5千克/平方厘米,以免发生熔袋和胀袋等现象,影响灭菌效果。
待料袋冷却至30℃以下时,移入接种箱进行接种。接种箱需用高锰酸钾和甲醛进行熏蒸消毒,进行无菌操作。接种通常从袋子的两端进行,通常每瓶菌种可接入25袋。接种后,将料袋直接转移至大棚进行培养,移入前需对大棚进行充分消毒,降低内部温度并用石灰水喷洒地面与墙壁。
经过30天的培养后,菌丝几乎充满袋子时,应检查并清除有严重杂菌污染的菌袋。对于健康的菌袋,应开始出菇管理。待菌袋两端绳结解开,轻轻拉开巾口以改善内部通气条件,同时提高棚内湿度至85%以上,确保温度在10℃~20℃之间。通常,经过7天至10天,便可开始现蕾,并在10天至15天后及时采收。对于已经出过2潮至3潮菇的菌袋,可以采用覆土畦栽的方式,以进一步提升生物效率。
采取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延长猴头菇的出菇期并提高产量,是实现菇农盈利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