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半夏属于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生长高度在15-30厘米之间。其药用部分为地下的球形茎,具有燥湿化痰和降逆止呕的功效。旱半夏通常生长在山坡、阴湿的草丛及林下。
在种植旱半夏时,选择沙质或半沙质土壤为主,其它土壤次之,必须具备良好的排水和浇水条件。过于沙质或粘重的土地不适合种植。在实际操作中,畦宽应控制在1.5米,不能过宽。在“五一节”前后,可以在畦埂上种植双行玉米,以便为半夏提供遮荫。畦的方向以东西走向为佳,除了果树地外,林下均可种植,生长良好。无论是春播还是秋种,事先应整好地,施足底肥,耕地深度控制在5-7厘米,以便于采收。
播种时,行距应保持在15-20厘米,开3-4厘米深的小沟,将种球均匀撒入沟内,株距为2-6厘米(小的密些,大的稀些)。复土1-2厘米后搂平,若遇天旱可适量浇水。适宜的温度为18-20度,一般在12-15天内可陆续出苗。
旱半夏一年会出现2次或3次的出苗与倒苗现象,倒苗后几天内会重新长出新苗,这是正常的繁殖现象。在倒苗期间,尽量手动拔除杂草,避免使用锄头,以免伤到幼苗。若地面干旱,应及时浇水以促进出苗。苗期正常时,追施氮磷钾肥,亩用量为20-25kg,注意不要沾到叶面。田埂上的玉米和林木应按常规管理,不会对半夏造成危害。雨水过多时,要注意排水,避免畦内长时间积水。在有花葶时可剪除,以集中养分于地下块茎,促进增产。
在半夏倒苗后,可以使用氟乐灵或克阔乐等除草剂,使用量应低于说明书的推荐量,过几天再喷一次,最好在傍晚前喷施,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常在秋末或春初进行采收。采收时需刨出根茎,去掉泥土,洗净外皮后晒干,即可作为药材使用。
需注意的是,半夏具有毒性,切不可误食。触摸或加工后应及时用肥皂洗手。
上一篇:提高旱半夏产量的五个有效策略
下一篇:灵芝与黑腹果蝇的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