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广泛被称为牛至、田耐里、马先、绵茵陈或绒蒿,是属于菊科牛至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或半灌木。这种植物常生长在低海拔地区,如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道路旁以及低山坡上。在我国,民间依旧保持着用米粉制作茵陈糕或团的传统。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茵陈的栽培技术。
茵陈喜爱温暖而湿润的气候,其适应性十分强。在土壤的选择上,最适合其生长的为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尽管茵陈对土壤的要求不算严格,但碱土和沙土并不适宜其栽培。在翻地前,可以施入适量的农家肥,并且由于香薷种子较小,需将土地整平并耙细以确保良好的播种效果。
茵陈的繁殖通常采用直播法,最佳播种时机为春季的三月份。在播种时,将种子与细沙混合,按照行株距25×20厘米的距离开穴播种;条播时则按行株距25厘米开条沟,并均匀播入种子。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播种前可以用新高脂膜拌种,并与种衣剂混合,以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在整地播种后,建议再次用新高脂膜的600至800倍液喷施土壤表面,这样不仅可以保墒,还能防止水分蒸发、防晒抗旱和预防土层板结,有助于提高出苗率。
当茵陈苗出齐后,要及时进行间苗,同时进行中耕除草,并根据需要排灌施肥。还可以在植物表面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肥效,预防病菌感染,提高植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了促进光合作用,提高茵陈的生长效能,适时喷施壮茎灵可以使植物茎杆更加粗壮,植株更加茂盛。在生长期间,需每年进行2至3次的中耕除草,并结合追施人粪尿2至3次,以确保植物的健康成长。
在茵陈的栽培过程中,需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和菌核病,而虫害主要是地老虎等。在茵陈收割后,根部会经历一个4至7天的伤流期,随后进入约20天的愈伤组织形成期,在此期间新芽开始分化,形成多分枝的株丛。在伤流期和新芽分化期间,应避免浇水,以防根部腐烂。同时,提升植物的抗灾害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尽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降低残留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