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是一种属于五加科人参属的珍贵中药材,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和广西地区。广东、四川、贵州和湖南等地也有少量生产。随着人们对药材安全性的关注增加,三七的种植亟需转变为以质量为中心,以确保其高皂甙含量、低农药残留和低重金属含量。本文将介绍一些三七的栽培种植技术,供大家参考。
选择中偏酸性砂质壤土作为三七的种植地块,确保排灌方便,并具有一定的坡度。土壤的pH值应在5.5到7.0之间,海拔高度最好在1000到1800米之间。在确保土壤优质的同时,需关注农药残留及重金属的含量,限量标准如下:六六六小于0.2mg/kg,DDT小于0.2mg/kg,铅小于50mg/kg,铜小于80mg/kg,镉小于2mg/kg,汞小于1mg/kg,砷小于20mg/kg。整地方面,需进行三犁三耙,每亩土地使用50到70公斤石灰进行消毒处理。
种植三七时,应根据1.8x1.8米的规格打点栽桩,建造的棚料可选用三七专用遮阳网或当地可取得的树枝和秸秆,但透光率应调整在8%到15%之间。棚的高度应该在1.8到2米之间,既能利于农事操作,又能抵御风灾。作畦方面,要求宽120到140厘米、高15到20厘米,形状为板瓦型,上实下虚的土壤结构更有利于生长。
三七种子需经过湿沙保存,解封后在12月至翌年1月间播种。采用4x5厘米的模板进行播种,深度为2-3厘米,每亩播种量为18万到20万粒。种苗移栽应在12月至翌年1月期间进行,密度为2.6万到3.2万株每亩。在播种前,用特定药剂泡种,以确保种子的健康和生长。完成播种后,覆盖细土和农家肥,以确保良好的生长条件。
播种后需在3-4月进行人工浇水,浇灌频率一般为每月2到3次,直至雨季来临。
一、二年生三七的透光率应保持在10%左右,而三年生三七则需维持在15%左右,以促进根系的生长。
在三七的关键生长阶段,应进行追肥,主要使用农家肥为主,同时辅以少量复合肥。
为了提高块根的产量,必要时可在花基长至3-5厘米时及时摘除花蕾。
要及时清除杂草和病株,保持田间卫生,这是防止病害扩散的重要措施。
三七在生长期间易发生黑斑病和根腐病。针对病害的防治方法,黑斑病可在早期用相应的药剂喷雾,而根腐病则需在苗期和开花期采取防治措施。
在优质三七栽培过程中,必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包括某些有机氯和有机磷类化学药剂。
春季三七在10月份采收,冬季三七在12月份采收。清洗后进行分类晒干或烤干,需保持12%-13%的适宜水分,以制成商品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