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作为一种珍贵的药用菌,其种植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两种常见的灵芝培植方式。
在菇棚内,可以将已出芝的小菌袋打(剪)开袋口,顺墙码排,通常可以高达6至8层。此外,也可以设架层,将大规格菌袋或盆单层放置于架层上,揭开接种孔的胶带,促使灵芝向上生长。这种方式所产灵芝因自然洁净而受到市场欢迎,然而由于基料水分等因素的制约,其产量可能略低。
覆土畦式训练通常是在林荫下搭建简单的棚或在耕地上建立中小拱棚。此法又可分为两种操作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去掉菌袋的塑膜,覆土入畦。虽然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灵芝的水分并增加产量,但由于室外疾病虫害风险较高,可能导致有害微生物侵染,并使灵芝变得不够洁净。第二种方式是去掉菌袋底部约一半塑膜,或将菌袋从中间切断并立放于畦内,用土填充,其上部菌袋保留约1厘米。这种方法能使菌丝接受土层水分,且灵芝不直接与覆土接触,生产效果较优。
出芝后的管理可以影响灵芝的品质和产量,主要包括温度、水分、通气、光照和潮间管理等方面。
出芝场所需要维持在26至28 ℃的温度,特殊气候下可短时间接受20℃或35℃的温度,但不要持续过长。过低的温度可能导致菌丝变黄及萎缩,而过高的温度会导致芝体瘦小,菌盖变薄,因此需要有效地调控温度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菌袋打开后,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5%的高湿水平,以促进现蕾。空气湿度若低于80%,将不利于现蕾生长,严重时会导致菌丝纤维化。随着菌盖形成,湿度可适当放宽至85%至95%。每天应喷水3至5次,确保适宜的湿度,覆土栽培时可适当减少喷水频率。
灵芝需要充足的氧气,特别在现蕾和菌盖分化阶段。保持良好的通气条件能确保空气清新,通气量应适度,以提高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促进菌盖的生长。但二氧化碳浓度不应超过0.1%,否则会抑制灵芝的生长。
灵芝对光照要求适度,前期需较强光照来刺激现蕾,之后应保持适量的光照强度,达到300勒克斯即可。根据芝龄和生长状况调整光照,以促进灵芝的最佳生长效果。
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可清理出芝面并进行补水。立体栽培的菌袋需要充分补水,覆土畦式可补平覆土并适当浇水,然后覆盖薄膜进行养菌,约7至10天后可再度管理,从而实现二次出芝。
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灵芝的产量和质量,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
上一篇:头花蓼虫害防治技术
下一篇:地黄的培养与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