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又名枣皮或萸肉,属于山茱萸科植物,其果肉经过去核处理后可用于药用,具有补益肝肾和涩精止汗的功效,是霍山县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山茱萸是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生长高度一般为2-10米,具有互生的单叶,叶片呈椭圆形,尖端渐尖,基部为楔形。其伞状花序腋生,花朵颜色为黄色,开花时间通常在2-3月,果实成熟期为4-10月,核果成熟时呈红色。该植物多生长在海拔250-800米的低山丘陵,适宜于腐殖质较厚的石灰岩土壤,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开花期间遭遇霜害会影响产量。
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进行种植。可以利用家前屋后及田边的闲散土地。每667平方米应施用有机肥4000-5000千克,进行深耕、耙细、整平,以备栽种。
选择果型大、无病虫害的果实,将果肉剥离并用人尿浸泡15-20天。在11月时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挖深坑,施足有机肥后铺上种子,再用猪牛粪覆盖15-20厘米。次年4月初检查种子,如果胚芽已萌动裂口,则可进行播种。育苗地应湿润、肥沃且疏松,进行深耕并去除杂草,施足基肥,开设条播沟,距离应保持在3-5厘米。
从健康、无病且结果丰盛的母株上剪取约66厘米长的枝条,使用1:20000的奈乙酸钠溶液浸泡24小时后插入土中,株距保持在10-13厘米。苗床需施足基肥,并保持湿润条件,以提高成活率。
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的定植时间皆为冬春季节,定植时要确保树苗根部舒畅且不受损。每株间距应为2.7-3米,一般每667平方米可种60株,植后覆土并适量浇水。
对于山茱萸的田间管理,应做到“四勤一防”,即勤除杂草、勤培土、勤修枝、勤施肥,防治病虫害。
在苗出土前,应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干旱,同时用草覆盖。苗出土后,要及时拔草,当苗高达到15厘米时追施稀粪肥。如果小苗过密,可在苗高达到12厘米时进行间苗。若幼苗未达到定植高度,应在冬季前用杂草和猪牛粪覆盖保温。
定植后的每年需进行4-5次的中耕除草,保持周围无杂草。若移栽时基肥足,则当年可不追肥,以后每年需在春秋两季追肥一次。注意在花期或夏季遇到干旱时应适当浇水,以避免落花落果的现象。
山茱萸炭疽病又称黑果病,严重时病果率可达50%以上,影响树势及第二年结果,从而影响整体产量和品质。
幼果最易受病菌侵害,初为黑色病斑,逐渐扩大并变干缩。果实发病时,表面出现棕红色小点,并演变为黑色凹陷斑。潮湿环境下,病斑可形成小黑点与桔红色孢子团,最终导致果实干枯脱落。
病菌能在病果上越冬,次年4月中旬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生长期因风雨条件传播而加重,发病高峰出现在每年的7-9月。树龄老、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发病会更加严重。
在果实采收后,及时修剪病果与病枝,并进行掩埋,以减少越冬菌源。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树木健康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发病初期应及时喷洒适当的药剂,如25%施保克乳油1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以控制病情发展。
(来源:安徽省霍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汪海洋)
上一篇:中药材冬季管理技术要点
下一篇:中药材种子贮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