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是一种广受欢迎的中药材,学名为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隶属于木兰科五味子属。它在黑龙江省的北药开发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并在华北、湖北、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地也有分布。五味子通常使用其果实入药,具有治疗肺虚、咳喘、泄痢和盗汗等多种功效。随着国家天然森林保护工程的推进,人们对五味子的开发利用逐渐重视,开始进行育苗栽培的研究工作。下面将简要介绍五味子的育苗与栽培技术。
五味子的种子需在9月中下旬进行采集,并经过堆沤几天后进行水选,捞出阴干备用。需要注意的是,山上采摘的种子不适合用于育苗。
种子处理一般在1月上中旬进行,采用沙积法保存,保持温度在10至15℃。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要定时检查种子的状态,尤其是在播种期。待种子裂口率达到约30%即可开始播种。
每平方米播种量需在25至30克,每亩可种植350至400株,覆土的厚度控制在1.0至1.5厘米,播种时间一般为5月上旬。
在出苗之前,要搭建遮阳棚,待出苗时再进行遮阳,因为全光的育苗效果较差,透光率应保持在30%至40%之间。除草工作主要以人工为主,因为五味子幼苗对某些除草剂较为敏感。当年生长量通常不超过10厘米,若不足10至15厘米,应覆土越冬,再培育一年再进行建园。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块进行园区建造。选苗标准应以根系发达、生长良好、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为主。定植时间通常在4月中下旬,栽植密度一般为行距0.6米、株距2米。定植后第二年需进行搭架、牵蔓、绑缚和去萌,以完成后期的园区成型工作。
栽后翌年应灌一次催芽水,并结合灌水追肥,以磷肥为主,氮磷结合。中耕除草以人工为主,尽量不使用化学除草剂。整形与修剪应遵循“留强壮主蔓,去老留少”的原则,确保合理利用空间。
在林地中可利用小乔木和灌木作为五味子的生物支架,清除过密的小灌木。定植应选用2至3年生的五味子苗木,密度通常在5000株左右。此方法的田间管理相对简单,头两年主要进行中耕除草和松土,之后重点关注修枝整形。
在五味子天然分布丰富的区域进行野生资源改良栽培,以达到合理的种植密度。这种方式可以在五味子数量不足的地方补充苗木,但通常认为过多的改造会对天然林保护产生不利影响。
五味子的人工栽培是发展北药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为人类带来了诸多好处。因此,我们应珍视这一宝贵资源,确保五味子生产的良性循环。
五味子的栽培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既可以进行人工栽培,也可以实施半野生栽培或野生资源改良栽培。
在林区栽培五味子时,需防止其泛滥,导致生物平衡失调。在某些半野生栽培地块中,五味子可能会对其他树种造成压迫,因此应妥善处理五味子开发与周边生态的关系。
五味子的栽培面积不应盲目扩大,以避免过剩现象,进而影响五味子的开发进程。
上一篇:北五味子育苗技术
下一篇:家植五味子的架面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