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味子的栽培过程中,常会遇到根腐病、叶枯病和白粉病等疾病。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害,栽培者需要选用农业部药检所正规登记、国家允许使用的农药,以确保五味子的健康生长及避免高毒农药的残留危害。
根腐病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8月间发生。早期症状表现为根部与地面交界处的表皮逐渐变黑,随着病情加重,皮层开始腐烂并脱落,形成环状结构,最终导致叶片萎蔫,并在数天内造成整株死亡。
根腐病的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春和晚秋昼夜温差大,会导致根茎部位的组织受到冻害,而机械损伤也可能导致病原菌感染。此外,涝洼积水和较粘重的土壤也增加了发病风险。
为预防根腐病,栽培者可以选择高燥、不低洼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进行种植。同时,需加强田间管理,平衡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在雨季注意排水措施,秋季施加培土或覆盖秸秆,以防止根茎受冻。若发现病情,建议使用50%多菌灵WP或77%多宁WP进行灌根,初期需连续用药2至3次,间隔7至10天。
叶枯病一般发生在每年的5月下旬至7月上旬,初期症状表现为叶片的叶尖或边缘干枯,随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面,导致叶子干枯脱落,并影响果实的正常生长。
叶枯病多发生在空气潮湿、雨水偏大的环境中,特别是在施肥不足或施氮肥过量的情况下发病严重。从管理上看,地势低洼和架面郁闭也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为有效防治叶枯病,建议在落叶后或萌芽前彻底清理病枝叶,并焚烧或深埋以减少病原菌的密度。此外,在萌芽前,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一次。同时,保持枝蔓的合理分布,增强通风透光,可有效降低疾病风险。
白粉病通常从幼叶开始侵染,叶背面出现针刺状斑点,逐步覆盖上白色粉末状物质,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黄、卷曲、枯萎脱落。
该病菌在4至7℃的温度下即可萌发,最佳发病温度为25至28℃。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白粉病更易发生,一般在每年的5月底至6月初初现,6月下旬达到高峰,环境条件如过密的枝蔓及通风不良会增加发病风险。
建议在病害初期喷洒25%粉锈宁WP、45%达科宁WP、47%加瑞农WP及70%甲基托布津WP进行防治,每7至10天喷洒一次,共进行2至3次,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扩散。
通过科学的防治方法,栽培者能够有效控制五味子的主要病害,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