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与中药材的间作套种是一种现代农业的科学实践,能够有效缓解粮食与药材之间的土地竞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土地、光照、空气、水分和肥料,发挥边际效应和植物间的互利关系,从而实现粮食和药材的双重丰收。
在一块耕地中,约70%的面积可以耕作,而剩余的30%(如田间地头、沟渠和路坝)通常处于闲置状态。在这些闲置区域,可以选择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的中药材进行种植。这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土地,增加收入,还能减少水分和养分的蒸发,同时控制杂草生长,降低病虫害的风险。例如,耐涝、耐旱的金银花适合在地边和路沿处种植。以80cm的株距挖穴,每穴周围可栽种6棵花苗,每亩地可以种60穴,年产500克的商品花,每颗穴年效益达到15元。这样,每亩地每年可以增加900元的收入。适合这种余零地边种植的药材还包括甘草、草决明、急性子等。
高秆农作物与矮杆药材的合理搭配形成了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利用不同高度的植物共同生长,增加资源的利用率。这种模式遵循前熟与后熟的种植原则,从而提升光能和土地的使用效率,显著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可以采用“板蓝根-玉米-柴胡”的种植模式。在早春,首先在耕整好的土地上播种板蓝根。随后,玉米在沟渠内种植,并保持适当的株距。待玉米完成营养生长后,可以收割板蓝根,接着播种柴胡。玉米的阴影为柴胡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适合这种模式的农作物包括玉米、高粱、甘蔗等,而药材则包括耐阴生长的板蓝根、白芷、川芎等。
通过合理组合不同根系类型的植物,可以实现土地、光能和营养的多层次利用,形成丰富的根系网络,以此增加经济产出。例如,在西瓜田中可套种草决明和白术。西瓜根系较浅,无法有效利用深层土壤中的营养,但对水肥的需求较高。因此,可通过增施水肥来满足其需求。同时,草决明和白术能够吸收表层多余的营养并利用深层土壤的养分,促进自身生长。适合此模式的农作物还包括冬瓜、红薯等,搭配的药材有甘草、金银花、黄芪等。这些间套方式包括隔畦间套、混作等,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需注意各种植物之间的光照、水分和营养关系,以保持药材的道地性。
上一篇: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施肥技术
下一篇:中药材怎样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