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夜盗虫,也被称为菜夜蛾,属于鳞翅目夜蛾科。这种害虫在中国广泛分布,尤其在东北、新疆、内蒙古、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和四川地区发生严重。甘蓝夜盗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约有45个科的100余种作物受到它的影响。常见的受害作物包括芦笋、甘蓝、白菜、萝卜、芥菜、烟草、菠菜、胡萝卜、甜菜及豆类,甚至会危害茄果类和粮食作物。
甘蓝夜盗虫的幼虫主要以叶片为食,初孵后会聚集在叶背取食,留下纱网状的伤害。随着年龄的增长,幼虫会将叶片咬成孔洞或缺刻,最后在达到第六龄时,只在夜间活动。被害的叶片往往只剩下叶脉和叶梗,严重的情况下还会腐烂,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在严重爆发时,它们会迅速迁移到新区域,造成大面积的损失。
甘蓝夜盗虫在不同地区的发生代数有所不同。例如在黑龙江一年发生2代,在辽宁和四川则可达3-4代。成虫通过土中蛹越冬,春季羽化。其卵较喜欢在生长密集的植物叶背上产卵,每头雌虫能产600-800粒卵。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卵的孵化,而幼虫的生长和活动则受到温湿条件的影响。
幼虫在最初的几天内会聚集在一起,然后逐渐分散,但在4龄后,白天会潜伏在植物的心叶或根部,夜间出食。它们的食量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增大,最高可占整个幼虫期食量的80%以上。幼虫的发育适宜温度为20-24.5℃,在较低温度下不耐寒,极端天气会对其生存产生负面影响。
甘蓝夜盗虫对生长的温湿条件有严格要求。适宜的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70%-80%。过低或过高的温度以及湿度的剧烈变化,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作物的生长和蜜源植物的存在也会影响其发生量,春秋多雨的年份虫害通常较重。
甘蓝夜盗虫的天敌主要包括寄生蜂、草蛉和寄生蝇。这些天敌可以有效控制夜盗虫的数量。为了更好地防治甘蓝夜盗虫,农业上常采用集成害虫管理措施,通过生物、防治化学药剂等手段综合控制其危害,有助于保护作物的健康和高产。
甘蓝夜盗虫作为一种多食性害虫,对农业造成了显著的损害。按照其生活习性与发生条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减轻其影响,从而保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
上一篇:冬季包心芥菜栽培管理方法
下一篇:无公害根用芥菜遭黄曲条跳甲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