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发病初期,叶片或花梗的先端会出现变色现象,随后这种变化会逐渐向下扩展。叶子的颜色会出现褪绿和变褐的情况,最终导致植株部分或全部下垂并枯死。地下部位则可能变黑并出现腐烂的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受感染的部位会呈现灰白色,并生成白色绒状霉,伴随有黑色短杆状或粒状的菌核。通常,菌核会集中分布在近地表的位置。
这种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病菌可以在已经感染的植物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到来年,病菌借助风和雨的力量进行传播。特别是在20℃左右且土壤湿度较大的时期,病害会显得更加严重。整个生长季节,晚春至初夏的温暖多雨天气为病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应采取至少两年以上的轮作措施。此外,及时清理田园,深埋或烧毁病株残体,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来源。
应适当进行灌溉,并在降雨后及时排水,以降低田间的湿度。同时要合理密植,以改善通透条件。此外,秋冬季节可进行深耕,将菌核深埋入土壤中。
在病害初期,可以使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50%多菌灵3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40%菌核净1000至1500倍液、50%氯硝胺粉剂(每666.7平方米用药2至2.5千克)、50%速克灵1500倍液、50%农利灵1000倍液、65%甲霉灵1000至1500倍液等。使用上述任一药剂,每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两次即可。
下一篇:茴香的特征与特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