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菌核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保护地的病害,近年来随着保护地面积的扩大,病害的发生也愈加严重。了解其症状和特征对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芹菜菌核病主要危害茎、叶柄和叶片。症状通常从茎基部开始,受害部位会出现水渍状的浅褐色病斑。在潮湿的环境中,这些病斑呈现软腐状,并在表面繁殖出浓密的白霉。渐渐地,黑色的菌核形成,类似于鼠粪状。
叶片的受害通常会导致暗褐色的水渍状污斑,在潮湿条件下,病部表面也会长出白霉,并迅速扩展至叶柄和茎部,最终可能导致整个植株腐烂,并伴随白霉及黑色菌核的产生。
芹菜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的真菌引起的。该真菌的菌核呈鼠粪状,外观为褐色,内部为白色,形状球形或近球形,表面光滑。
病菌的菌核可以在土壤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冬,成为第二年春季的侵染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菌核会萌发,形成子囊盘,并产生子囊。子囊在释放时,会通过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进而感染芹菜。在发病后,农事操作和接触传播也是其再侵染的重要途径。
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该病害通常发生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中,适宜的温度范围为5-20℃,最适温度约为15℃。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更为有利。此外,连作、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以及较高的浇水频率,都容易导致病害的严重发生。
若管理不善,如不除草、不深耕、过量施用氮肥、植株生长不良或田园卫生差,都会加重病害的蔓延。因此,合理的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防治芹菜菌核病,种植者应采取较为科学的管理措施,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此外,适时进行施肥、保持良好的排水和通风环境,也是保护芹菜健康生长的重要举措。
上一篇:大果型羊角尖椒品种——钱串子介绍
下一篇:温室中彩色辣椒苗期的有效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