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害主要影响植物的叶片。叶面上常出现褐色角状斑点,这些斑点的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直径通常在1至4毫米之间。多个病斑常常会合并形成大的褐色斑块,导致叶片局部焦枯。当环境潮湿时,斑点的表面可能会出现暗色霉层,这一点与细菌性角斑病有所不同。
这种病害的病原菌是灰拟棒束孢菌(Isariopsis griseola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病菌主要通过菌丝体存活在土壤中,并能随病残体越冬。在条件适合时,以分生孢子作为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传播媒介,借助气流进行扩散。土地连作、低洼潮湿或者土壤质地粘重、株间密闭的环境容易导致该病害的发生。当前,对于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差异,相关调查仍显不足。
针对叶斑病以及类似的病害,如菜豆红斑病和褐缘白斑病,可以参考其防治策略。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本病害的防治,因此通常不需要单独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通过综合管理,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作物的健康水平,是有效防治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