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鹧鸪的培育是饲养鹧鸪中的一项极细致而又重要的工作。雏鹧鸪培育的好坏直接影响鹧鸪的生长发育及经济效益。
购进雏鸪前,必须确定育雏方式(即笼养还是平养),然后根据计划饲养数,安排好育雏舍。
育雏舍要求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又可根据需要通风,不能漏雨,地面干燥、可防鼠。全面检查房舍是否漏雨、门窗是否严密,四周是否有鼠洞,门窗必须加铁丝网,预防鹧鸪飞出房外,并准备好一切饲养用具。
进雏前3―5天必须彻底清洗禽舍地板及一切饲养用具(饮水器、饲料桶等),消毒药为浓度0.1%的新洁尔灭,1:2000的百毒杀以及2%氢氧化钠。然后待地板干燥后,铺上垫料或垫布并把育雏用具放入舍内,密封门窗。根据禽舍的体积,按每立方米7克高锰酸钾、14毫升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封闭至饲养前24小时,打开门窗、驱除异味、气体后再将门窗关闭备用。
温度是育雏成败的重要因素,给雏鸪提供适宜的温度,能有效地提高成活率,加速生长发育,不当的高低温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应激因素。雏鸪体小,消化机能较弱,吃料少,产热不多,而单位体表面积大,散热多,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应该经常巡舍,观察鸪群的动态,判断温度是否合适。
育雏时环境湿度对雏鸪生长很重要,如湿度过大则体表散热困难、食欲不振、易患病;湿度过低雏鸪羽毛干、易有啄毛、啄肛及啄趾现象。适宜的湿度是1周龄内60―70%,一周后55―60%。
雏鸪生长快、代谢旺盛,舍内应有足够的新鲜空气,才能使雏鸪生长快。在保证一定温度的前提下,适当打开门窗换气,但又不要使雏鸪受凉。
各日龄鹧鸪的饲养密度是:1―10日龄每平方米80―100只,10日龄―4周龄每平方米50―60只,4―13周龄每平方米30―35只。
出壳一周内雏鸪可实行全日制光照,一周后采用20小时光照,以后随日龄增大而减少光照时间,且光照不宜太强,每平方米2瓦,否则容易出现啄羽,啄肛、趾等恶癖。
雏鸪入雏前先准备好0.1%土霉素水,以促进胎粪的排出。此外,在饮水器中放入石子,一方面可预防雏鸪浸进水里湿身致病,另方面又可诱导雏鸪饮水。
雏鸪开水后,就可开食,初调教时可把饲料撒在垫布上,让雏鸪采食,2―3天后逐步用饲料桶代替,饲料桶要放在灯光附近,让雏鸪能看到饲料。
如果饲养管理中密度不大时,可避免啄癖的发生,一般不切喙。因切喙对鹧鸪的应激很大。
禽舍出入口设消毒池,饲养员进入禽舍内应更换衣服、鞋子等,外来人员一律严禁进入舍内。
坚持全进全出制度,雏鸪饲养与转群后,要严格清洗消毒后方能再进雏鸪苗。
勤洗饮水器,勤换垫料或垫布,有利于防病。在多年的育雏实践中,根据雏鸪不同时期的发病特点,可以制定出一套合理的预防用药及免疫程序。
上一篇:鹧鸪性别识别技巧
下一篇:鹧鸪育成期的养殖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