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病,又称为褐斑病,是一种主要危害植物叶片的疾病。此病症起初在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随后这些斑点会扩展成黑褐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小约为5到10毫米,周围有淡黄色的晕圈。随着病情恶化,病斑边缘会变为黑褐色,中心区域稍微褪色。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病斑上会出现不明显的小黑点,这实际上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形成的结果。严重情况下,病斑可能会融合为一片,导致整片叶子变黄、干枯或脱落,甚至会有病叶卷成筒状的现象。
此病的主要病原为Septoria chrysanthemella Sacc.(菊壳针孢)和S.obesa Syd.(菊粗状壳针孢),它们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菊壳针孢的分生孢子器呈球形至亚球形,直径在51到78微米之间,颜色为褐色或黑褐色,器壁膜质,孔口直径为12至17微米;分生孢子则为针状或丝状,无色,具有3到6个隔膜,大小为23到43微米乘以1.1到1.8微米。菊粗状壳针孢的分生孢子器直径为66到160微米,分生孢子长44到108微米,较菊壳针孢要大。
菊壳针孢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慢,形成黑褐色的半球状菌落,致密,而在燕麦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直径在63天内可达到13毫米,并且分生孢子的产量也较高。在20到24摄氏度的条件下,分生孢子所需的产卵时间为16天,在12摄氏度和28摄氏度的条件下分别需要37天和21天。分生孢子在清水中通常不发芽,或发芽率很低。它们的萌发适温在26到28摄氏度之间,超过55摄氏度经10分钟会致死。萌发时需要水滴或水膜,与此同时也需要充足的氧气,即使相对湿度接近饱和也不易萌发。病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为pH3到11,以pH5到7为最适宜。
该病菌通过病残体越冬,春季在适宜条件下,由风雨传播,经过20到30天的潜伏期再次发病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高温多雨的环境易导致此病的爆发。在华南地区,5到10月的气候温暖潮湿,因而容易造成发病,而在北方,8至9月也是发病的高峰期。此外,连作、栽植过密以及留有老根的花圃则更易发生此病。
(1) 选择抗病品种进行栽培。
(2) 在发病期间加强管理,适量浇水,宜在晴天的上午浇水,阴天则应减少浇水。
(3) 施用酵素菌制成的堆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
(4) 合理控制栽植密度,及时清理排水渠道,确保空气流通并促进光照,同时及时剪除病叶并进行深埋或烧毁处理。
(5) 在初期发病时,应喷洒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或1:1:100倍波尔多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料剂1500倍液,喷洒间隔为10到15天一次。对于老龄植株或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的植物,喷洒间隔为7到10天一次,从而根据具体病情进行3到5次的防治。
上一篇:药用植物菊花叶斑病
下一篇:金盏菊的栽培种植技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