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黑斑病的发生程度与芦荟品种的抵抗能力以及气温的高低密切相关。此外,台风、多雾天气、冰雹、集中降雨以及昼夜温差超过10℃的天气条件也可能引发此病,并导致大面积蔓延。
在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水丝状病斑,随后发展为近圆形的黑色或褐色病斑,部分病斑的边缘呈放射状,周围伴有黄色或黄黑色的晕圈。进入发病后期,病斑上会出现许多黑褐色颗粒,叶表下陷,叶肉的可利用部分会完全丧失。该病主要通过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传播,传播途径包括风雨、农具操作及浇水等,且可造成多次侵染。
根据相关单位的品比试验结果,最易感染该病的品种是“华芦荟”,其次依次为“元江”、“木立”、“库拉索”和“皂质”。在种植时,应选择抗病且利用率高的品种。
新引进的种苗必须经过消毒后才能种植,通常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5至10分钟,晾干后再进行种植。对于发病较严重的病株,应及时拔除或剪除病叶,并将植株整株深埋或集中烧毁。对发病区的土壤,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消毒。
在种植期间,确保芦荟生长的最低温度保持在8℃以上。同时,减少和控制病源,采取独垄种植的方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施足底肥的前提下,增施0.1%磷酸二氢钾,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四周开好排水深沟,确保雨停后沟内干燥,防止田间积水。
在发病初期,可以选择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加150ppm农用链霉素进行喷雾。每隔5-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上一篇:芦荟斑点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下一篇:芦荟提取与加工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