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斑点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芦荟生长及品质的细菌性病害,可能导致芦荟减产或绝收。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研究人员对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
该病可在任何芦荟品种上发生,不同品种的抵抗能力有所不同。当气温连续2小时低于20℃时,多数芦荟品种的代谢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带菌叶片局部会出现病斑。若气温低于15℃持续2天以上,叶片的发病率可达50%;低于12℃时,发病率可达67%。在气温持续在8~10℃的情况下,叶片会布满病斑。露地栽培或有霜害的地区发病率更高。此外,台风、多雾天气、冰雹、集中降雨及昼夜温差在10℃的条件下也会引发此病并加速蔓延。
在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水丝状病斑,随后发展为近圆形的黑褐色病斑,部分病斑边缘呈放射状,周围有黄色或黄黑色的晕圈。发病后期,病斑上会出现许多黑褐色颗粒,叶表下陷,叶肉失去利用价值。在适宜条件下,该病通过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借助风雨及浇水传播,并形成多次侵染。
根据元江的品比试验结果,华芦荟最易感染病斑,其次是元江芦荟、木立芦荟、库拉索芦荟和皂质芦荟。因此,选择抗病且利用率高的库拉索和元江芦荟进行种植是最佳选择。
对新引进的种苗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通常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5~10分钟后晾干即可种植。对于已发病且较严重的病株,应整株挖出并深埋,同时对发病区的土壤进行消毒,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4-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在种植期间,确保芦荟生长的最低温度为8℃,并减少和控制病源。采取独垄种植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施足底肥的前提下,增施微肥,如0.1%磷酸二氢钾和0.1%代森锌,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防止积水。在霜冻期间,可采用薰烟法提高温度。
在发病初期,可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以减少或抑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下一篇:防范芦荟黑斑病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