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栽培李子是一种将李树种植在大棚内的农业技术,旨在人为创造适合树木生长的气候条件。这种栽培方式具有多重优点,不仅能有效防止晚霜对花期的影响,提高受粉和坐果率,还能显著提升果实品质并提前上市,获取更高的经济利润。在667平方米的种植面积上,保护地栽培的李子年产量可达1200公斤,每公斤的售价是露地栽培的3到4倍,展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
保护地栽培时,优先选择早熟品种,以下是几种适合的李子品种:
原产于日本,果实呈卵圆形,平均单果重34克,最大可达65克。果面鲜红,果肉呈黄色,味道甜酸多汁,成熟期为6月中旬,是早熟类型中的一种,也具有较高的产量。
同样源于日本,果实短卵圆形,平均单果重26至28克,最大35克。果面为黄色,有红晕,果肉柔软,味甜多汁,成熟期在6月下旬,适合鲜食,产量稳定。
产自新西兰,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50克,果面紫红,果肉呈鲜红色。该品种极丰产,适合密植,主要在7月上旬成熟。
原产于黑龙江,果卵圆形,单果重34至46克,最大可达72克。果面鲜红,果肉淡黄,肉质细腻,成熟期为7月上旬,适合鲜食和加工。
选择大棚的位置时,尽量挑选富含腐殖质、深耕层、良好排水和保水性能的土壤,以利于高效集约化生产。
为李树设计的大棚需比蔬菜大棚高,确保有足够空间用于人工授粉、喷药和果实采摘等管理作业。大棚需具备抵御强风和积雪的能力。
大棚覆盖材料应具备良好的透光性和保温性,此外,还需设置通风换气设备,以便调节棚内湿度,防止生理障碍影响树木生长。
早春遇低温时,需要加温以保障棚内温度。可使用火炉或温风暖房器。同时,合理的灌水设施如地下管道或喷灌,有助于李树的正常生长。
该阶段的目标在于打破休眠,促进根系和芽的生长,覆膜时间依据果实成熟的长短进行合理安排。
花期内需保持棚内温度在7℃至8℃,并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来提高坐果率,保障土壤适度湿润。
幼果发育期,棚内白天温度应保持在25℃至28℃,夜间10℃至15℃,灌水量需适中,以避免根系障碍。
后期需合理调控温度及湿度,以促进果实着色。采收后要尽快撤除覆盖材料,避免因环境变化引起的树体不适。
综上所述,保护地栽培李子是一项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技术,不仅提升了李子的产量与品质,还为果农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上一篇:李子采摘后的保鲜方法解析
下一篇:如何有效防治枣树红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