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金丝小枣烂果病对我省的枣农造成了显著的经济损失。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农作物,了解烂果病的病因及其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金丝小枣烂果病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浆烂型、黑疔型和褐皮型。
浆烂病的初期表现为红色水浸状的小点,随后迅速扩大。这些病斑常有明显的轮纹,表皮下可能出现黑色小点。病果通常会皱缩变得深红色或黑色,并且表面会生长黑色瘤状小点,伴有特殊的酒糟味。
黑疔型病斑初期呈圆形、略凹陷,颜色与果实表皮相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病斑逐渐变为黑色且容易与健康组织分离,潮湿环境下可能形成墨绿色霉层。
褐皮型病斑主要在果实梗洼周围形成,初为浅黄色或淡褐色,后逐渐向果肩扩展并变得清晰。这种类型的果实外观会失去光泽,病果的果肉变为海绵状并易脱落。
造成金丝小枣烂果病的主要病原菌包括囊孢壳菌、细链格孢菌和毁灭茎点霉菌。这些病原菌可以在金丝小枣树体及周围植物中越冬,为病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囊孢壳菌主要在落果中越冬,而其它寄主以杨树为主。细链格孢菌则出现在落叶和落枣吊中,通常较早侵染枣树的各个器官。为了有效控制病害,了解这些病原菌的生存和传播途径非常重要。
为了减少烂果病的发生,农民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首先,应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确保磷、钾、钙等营养元素的充足。同时,增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
合理的树冠管理也非常关键,应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以减少湿度和病害发生的风险。此外,及时清除落叶、落果等病残体,结合适当的修剪,能有效减少病源。
在化学防治方面,早春应结合刮树皮,喷布石硫合剂以消灭越冬病源。6月底到7月初可喷施波尔多液等防治病虫害,从而保护枣树林的健康。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防治措施,金丝小枣的产量和品质将得到有效提升,帮助农民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红枣的收获与干燥过程
下一篇:荔枝罐头的糖水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