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作物品种审定历史中,某品种于1991年获得审定,1993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批,登记号为GS14002-1992。这一优良的果树品种源自印度11号与鹰咀芒的杂交,具备了丰富的特征与优势。
该品种树势中等,具特点的是枝梢长而粗壮,能够有效承受果实的负担。其结果母枝主要来自秋梢、早冬梢或晚梢,果实成熟后容易下垂。叶片较大且呈扭曲状,边缘有明显的波浪形,叶面轻微皱折。花序较大,其中两性花占比为61.39%,而其熟果率达到0.17%,穗熟果率则介于42%至78%之间,通常在每年8月上旬成熟。
果实呈长椭圆形,果形指数在1.7至1.8之间,单果重介于215至360克。初始为淡绿色,随着成熟会转为黄绿或黄色,果肉细腻、多汁,可食率约为70%左右。其可溶性固形物值在14.0%至17.5%之间,含糖量则在11.49%至16.22%之间,含酸量为0.08%至0.56%,糖酸比超过40:1。值得一提的是,该品种对煤烟病的抗性较强,而对其他病害的抗性也与印度901等品种相当。
在栽培过程中,最佳的株行距为200厘米X350厘米或250厘米X350厘米。对于肥料的施用,建议在花芽期、果实生长期以及采果前各施一次肥料,秋季则施用基肥。整形方面可以选择自然扇形或自然圆头形。
在果实生长期的修剪,应侧重于疏剪,去掉影响光照的重叠枝和过强的无果枝;而在采收后,修剪的重点是回缩交叉枝、过长枝,并疏去过密与弱的萌枝。此外,还需注意防治尾夜蛾、炭疽病及白粉病等常见病害,使树木健康生长。
总体而言,这一品种不仅具备出色的果实品质,还有着较强的抗病能力和良好的生长特性,适合在广西等地区进行大规模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