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亚地区,芒果果实面临三大病害,分别是炭疽病、焦腐病与褐色蒂腐病。这些病害给芒果的种植与销售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了解其病状、病原菌、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受感染的芒果果实通常会在果蒂周围出现病斑,这些病斑呈现褐色且表面呈水浸状,形状不规则,与健康果实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病斑迅速扩展,蒂部逐渐变为暗褐色,最终导致整个果实发褐并软腐。此外,被感染的果实内部果皮容易分离,表面可能会出现许多小黑点,它们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芒果的主要病原菌为芒果拟茎点霉(Phompsis mangiferae),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拟茎点霉属。了解病原菌的特性有助于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关于这些病害的发病规律尚未完全明确。通常情况下,贮运中的病果可能源于田间轻微发病果实,或者是在未发病的情况下混入。值得注意的是,鉴于我国当前芒果贮存期较短,因此贮运过程中再感染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不同品种之间的抗病性也有差异,例如根据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的调查,“紫花芒”相比“桂花芒”更易感于这些病害。
针对上述芒果果实病害,防治措施是关键。首先,严格选果,凡是果蒂上有发褐迹象的果实应及时淘汰。同时,冷藏储存可以有效延缓病菌的发展,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这些措施能够帮助提高芒果的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下一篇:桂香芒:独特的芒果品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