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赤星病在梨树上发生时被称为梨锈病。随着我国水果产业结构的变化,梨园逐渐减少,而苹果园逐步扩大,导致赤星病的寄主植物数量增加。近年来,该病在苹果园中造成了显著的危害。
每年秋季,果树上的赤星病菌会形成性孢子器,并通过风雨传播到寄主植物上进行越冬。在接下来的春天,病菌再次随风雨迁移到已经发芽的果树上进行危害。我们在果树叶片上所见的亮晶晶的黄色斑点便是锈孢子器,它们不仅直接影响叶片,还对果实和枝条造成损害。
赤星病的发病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湿度。通常,当白天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苹果开始萌芽,此时病菌便开始传播。如果此时气候干燥,发病率较低且传播速度慢;但如果遇到风雨,则传播速度会显著加快,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是这一病害传播快速的高峰期,而6月中旬后,气温超过30℃时,病菌的传播速度将迅速降低,一般不会出现再侵染的情况。因此,针对该病的防治应及早进行,避免在症状出现后再被动处理。
在果树萌芽至露红期,防治措施应以保护性药剂为主,治疗药剂为辅。主要目的是使用代森锰锌和丙森锌等保护性药剂,防止新叶片被病菌侵入。同时,配合使用高质量的唑类农药,以杀灭已经侵染到叶片上的病菌。
在苹果谢花后,第一遍施药应选择高质量的唑类农药,以清除已侵染的枝叶上的病菌。此时,应以戎唑醇和已唑醇为主,并在施药时注意不要随意加大药剂浓度,以防产生药害。此外,配合保护药剂,防止病菌再度侵染新叶片。
及时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以便在降雨前进行施药,并抓住初期侵染的有利时机,经济高效地防治赤星病。
在防治时机的把握上,应尽量做到实时用药,不要错过最佳防治机会,将病菌消灭在萌芽状态。施药过程中应确保喷洒均匀,不漏喷、不重喷,以免造成新的疾病源。同时,在用药时也应注意对果园周边的寄主植物进行喷洒,最大程度减少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