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种植过程中,病害的发生是影响果品质量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将探讨苹果的生理病害与真菌病害,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以确保果实健康和储存效果。
生理病害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或营养缺失导致的。最常见的包括苹果苦痘病、苹果虎皮病和果肉褐变,了解其成因及防治方法十分重要。
苹果苦痘病通常是由于缺乏钙元素所引起的。为了有效防治,建议果实采收后,可用2%至4%的氯化钙溶液浸泡果实。此外,存储前要确保温度不高,以避免病害的发生。
苹果虎皮病往往是因果实成熟度不足而导致的早期采收。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果实采收后使用500至1000PPM的卵磷脂液进行浸泡,随后尽快进入低温存储环境。
果肉褐变的原因主要是低温、缺氧以及二氧化碳中毒。为防止此现象,果实应在适宜的时机入贮,确保最佳的存储条件。
真菌病害如轮纹病、炭疽病、青霉病和霉心病等,常在果实生长发育期间大量发生。因此,在果实进入库前,严格的选果和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在果实采收前,可使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进行喷洒,这对防治轮纹病和炭疽病效果显著。贮藏前,可用500至1000倍的50%多菌灵或800倍的50%甲基托布津溶液浸泡果实。此外,可以考虑使用仲丁胺药剂或多功能保鲜纸包裹果实。贮藏期间,适当降低温度,若使用气调存储,应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并降低氧气浓度,以增强防治效果。
防治青霉病需采取多项措施:首先在入贮前两周,对贮藏场所进行硫磺熏蒸,每10立方米空间使用100至200克硫磺,或用50%福尔马林500倍液喷洒消毒,每10立方米空间需用0.5公斤药液。此外,果实入贮前可用500至1000倍的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进行浸泡。在贮藏期间,温度应保持在1℃至2℃,并定期清除病果,以确保整体贮藏果实的健康。
通过采取以上抗病害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苹果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损失,从而提高苹果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