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黑星病是一种严重影响香蕉叶片和果实的病害。感染后,香蕉叶片和中脉上会出现许多小黑斑,这些斑点的直径通常约为1毫米,周围呈淡褐色,中间稍微下陷,并且附着有小黑粒。病斑在叶片上密集成块,最终导致叶片枯黄。此病害逐渐向上部叶片传播,可能影响到顶叶。
在植株开蕾后,病菌会随着雨水传播到果穗,通常在断蕾后2至4周内出现症状。病变主要出现在果指的腹部,严重时整果都会受到影响。初期病变呈红棕色,外围有暗绿色水晕。随着果实增大,病斑密度加大,若情况严重,会扩展至整个果实,这不仅影响了果实的外观,还会降低其耐贮性。香蕉和龙牙蕉对这种病害特别敏感,而粉蕉和大蕉较为抗病。
香蕉黑星病的病原是香蕉大茎点菌。病菌分生孢子的滋生主要依靠蕉园的枯叶残株作为初次感染来源。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到叶片,继而继续感染。受感染的叶片上的斑点会因雨水流动而呈条状分布,而果穗的病变位置和程度则会不同,主要取决于病叶的雨水溅射和积聚量。在多雨的季节,香蕉黑星病的发病通常更加严重。
定期清除并销毁病叶和残株是预防香蕉黑星病的重要措施。保持果园内的卫生,可以有效减少病菌的滋生。
为减少雨水飞溅导致的病菌传播,可以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套袋前后各喷1至2次杀菌剂以提高防治效果。在雨季,高温环境下,薄膜袋每100平方厘米开0.5厘米的孔以散热,上端扎紧,下口打开,透气性良好。同时,可用稻草等材料遮阴以防止果实曝晒灼伤。
可使用75%百菌清800至10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喷洒病叶或果实,重点喷洒果实。从雌花刚开完的阶段开始,建议连续喷洒3次,每次间隔约15天,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