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羔羊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其发病原因多样,主要由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肠球菌等病原体引起,同时饲养条件也会影响发病率。由于羔羊的抵抗能力较差,尤其是7日龄以内的羔羊最易感染。病原体主要通过病羔羊的粪便传播,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脐带和创伤,潜伏期通常为1-2天,有时甚至在出生几小时内就会发病。
羔羊痢疾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病初时羔羊垂头弓背,不吃奶,随后出现腹泻,粪便可能呈粥状或水样,颜色多为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并伴有恶臭。体温升高至39.5℃,后期可能出现肛门失禁,粪便中带血。病羔羊的眼窝下陷,被毛粗乱,身体震颤、哀叫,最终可能导致衰竭而死亡。死后解剖可见肠道有出血性炎症,肠粘膜溃疡和坏死,溃疡的大小和位置不一,可能出现在大肠或小肠。应采集刚死亡的病羔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和心血进行微生物学检查,以确定病原。
为有效防治羔羊痢疾,可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母羊的膘情,使其产羔壮实,从而增强羔羊的抗病力。
定期使用10-20%的石灰乳或5-10%的漂白粉溶液喷洒羊舍及周围环境,保持羊舍干燥、温暖,并做好接羔工作,确保适时哺乳。
在常发地区,可于产前给母羊注射羔羊痢疾菌苗,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可口服土霉素进行预防,每天一次,每次0.15-0.2克,连服3-5天。
在做好保温和哺乳的基础上,可使用磺胺咪0.5克、鞣酸蛋白0.2克、恩诺沙星0.5克等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