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角牛原产于英格兰的达勒姆、约克等地,有肉用和乳肉兼用两种类型。它是在十八世纪,用当地的提兹河牛、达勒姆牛与荷兰中等品种杂交育成的。我国自1974年以来约引入100余头。短角牛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的巴林右旗短角牛场、翁牛特旗海金山种牛场、阿鲁科尔沁旗的道德牧场,乌兰察布盟的江岸牧场;呼和浩特市大黑河奶牛场等地。其中以昭乌达盟头数较多,占全区总数的72.4%。吉林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张家口等地区亦有分布。
被毛卷曲,多数呈紫红色,红白花其次,沙毛较少,个别全白。大部分都有角,角型外伸、稍向内弯、大小不一,母牛较细,公牛头短而宽,颈短粗厚。胸宽而深,垂皮发达。乳房发育适度,乳头分布较均匀,偏向乳肉兼用型,性情温驯。
以内蒙古自治区的短角牛为例,绝大部分依靠天然牧场放牧为主,冬春枯草期酌情补饲,所以母牛的产乳量因牧草生长好坏、词养水平高低而变化,并随母牛的产次增加而提高,一般在第六产时达到高峰,第七产时开始下降。据对母牛产后泌乳情况观察,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在产后3个月时出现,第二次在7~8月份的青草盛期。
由于短角牛性情温驯,不爱活动,尤其放牧吃饱以后,常卧地休息,因此,上膘较快,如喂精料,则易肥育,肉质较好。
短角牛性成熟在6~10月龄,平均8个月龄时即开始发情,发情周期为19~23d,平均21.9d,其中,青年母牛较短,多为19~21d;成年母牛较长,多为21~23d。母牛发情持续时间,随年龄与季节而不同,老龄母牛长达30~41h,平均为35.6h;青年母牛较短,多为18~30h,平均为26h。
我国的短角牛,除城镇郊区舍饲外,一般都在21~23℃。最高42.5℃的炎热夏天和-12~-24℃、最低-45.5℃的严寒冬季条件下放牧,且精料的品种很单纯,豆饼很缺、麦麸不足。
利用短角牛公牛与吉林、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的蒙古母牛进行杂交,在产肉、产乳性能以及体格增大方面都已得到显著效果,并在杂交的基础上,培育成草原红牛新品种。
短角牛是世界上著名的古老品种之一。输入我国后,无论在农村或牧区,杂交改良蒙古牛后,不仅毛色70%以上变为红色,且产乳、产肉性能有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突出,很受群众欢迎。今后,必须加强短角牛的保种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引进优良乳肉兼用公牛或冷冻精液,不断提高短角牛的质量,以便更好地发挥在我国的改良利用效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