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缺乏症是一种以心肌和骨骼肌变性、坏死为特征的新陈代谢病,因心肌炎的明显特征而得名。由于病变肌肉退色,呈现煮肉样或鱼肉样外观,因此又称为白肌病。该病主要是由于饲料中缺乏硒元素引起,尤其在1至3月龄的犊牛中多发。
土壤和饲草中硒含量过少是导致硒缺乏症的主要原发性原因。
当土壤中硫化物含量过高(通常由于施用硫肥)或饲草中硫酸盐含量过大时,硒与硫反应会降低牛对饲料中硒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导致硒缺乏。此外,天气骤变等应激因素也可能诱发该病。
多发生在10至120日龄的犊牛,突然发病,表现为心跳亢进、节律不齐、共济失调,短时间内可能死于心力衰竭。
病牛精神沉郁,运动缓慢,背部僵硬,后躯摇晃,后期卧地不起。臀部肿胀且触之坚硬,呼吸加快,脉搏超过120次/分,并出现心律不齐,通常在发病6至12小时内死亡。
病牛发育停滞,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消瘦,毛发粗乱无光泽,脊柱弯曲,全身乏力,喜卧不愿站立。轻型犊牛若及时合理治疗可望痊愈,但偶尔会并发异物性肺炎或肠炎等疾病。
急性硒缺乏症的病犊牛发病迅速,死亡率较高;亚急性型病程通常为1至2周,慢性型病程较长。除急性型外,若能及早诊断并给予合理治疗,治愈率较高,愈后良好。
对硒缺乏症病牛,应在改善饲养管理的前提下,施行时间疗法和对症疗法,如肌肉注射亚硒酸钠溶液0.1毫克/千克体重或口服亚硒酸钠溶液10毫克/50千克体重,间隔2至3天再次投服,并可配合维生素E制剂。
对慢性病例,应选用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消炎,避免使用激素疗法和营养心肌的药物,尤其是维生素C和丹参液等。
通常采取补硒措施,定期口服硒盐。刚出生的犊牛应使用亚硒酸钠溶液(3至5毫克)和维生素E(50至150毫克)进行皮下注射,间隔2周后再注射一次。
该病初期不宜使用强心剂,以防心脏神经兴奋加速心衰导致死亡。只有在出现慢性心衰时,方可适当选用樟脑磺酸钠或安钠钾,但忌用泽地黄制剂。
对病犊牛应加强护理,切忌运动和刺激。
上一篇:养奶牛的六种错误方法
下一篇:奶牛体表卫生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