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芽巴贝斯焦虫(B.bigemica)是一种对牛危害较大的血液寄生虫,主要通过微小牛蜱等中间宿主传播。虫体通过蜱的叮咬进入牛体,随后在红细胞内繁殖。在我国,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主要分布于南方省份,因气候适宜,传播媒介蜱的生长发育旺盛,导致该病在各地频繁发生。近年来统计显示,我省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的感染率高达60%至100%。特别是引进的外来牛,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50%至100%,严重威胁养牛业的生产。
2003年8月,我站共有73头自然放牧的胚胎移殖受体牛发生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其中引进品种和3至7月龄杂交品种感染率最高,共感染45头,占发病数的61.6%;而本地品种和成年牛感染较低,共感染28头,占发病数的38.4%,死亡4头。
病牛表现为发热,体温高达40至41.8℃,食欲下降,反刍停止,粪便呈黄棕色或黑红色。早期病牛呼吸困难,个别病牛舌体伸出口外伴流涎。中后期,病牛明显消瘦,粘膜黄染,约75%的病牛出现血红蛋白尿。
剖检可见,患牛脾肿大,肝肿大且易碎,呈黄棕色,尿液红色,血液稀薄、凝固不全,全身实质器官广泛性出血。
采集30头发病牛的耳尖静脉血制成血片,经染色后显微镜检可见红细胞内有多种虫体,确诊为双芽巴贝斯焦虫病。
用12头病牛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采用三氮脒治疗的病牛症状消失,镜检未见虫体和异物,治疗效果最佳。
未发病牛全群采用三氮脒预防,发病牛用1g/300kg体重治疗。治疗后,采集牛的血样再次镜检,未见虫体,病牛全部治愈。
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在我省普遍存在,预防和治疗是兽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关键在于灭蜱,应用杀蜱药物消灭牛体上的蜱,并做好环境保洁,消灭蜱的滋生环境。
首选药物为三氮脒,其治愈率达100%。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对病牛进行能量补充,以促进康复,提高疗效。
上一篇:犊牛先天性维生素A缺乏症分析
下一篇:犊牛皮肤霉菌病的治疗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