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上旬,托克逊县依拉湖乡白山村引进的改良牛,发生了以消瘦、贫血、高热稽留、体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疾病。经过剖检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泰勒焦虫病。采取了相应的预防和对症治疗,成功控制了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从7月上旬开始,疾病陆续发病,至9月下旬逐渐平息。在我县依拉湖乡放牧的71头西门塔尔改良牛全部发病,发病率达到100%,其中死亡45头,死亡率为63%。检查发现,牛体上有许多豆粒大的硬蜱。
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主要集中在依拉湖乡临近水源的地区。7月上旬开始发病,8月份发病率最高,9月下旬发病逐渐减少。
潜伏期为14至20天。病牛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体温升高至40至41.8℃,出现稽留热。肩前淋巴结肿大,触诊有痛感,呼吸和脉搏增快。鼻流清白液,可视粘膜由红转为苍白、黄染。尿频、量少且色深黄,初期便秘后出现腹泻,排出黑褐色的粪便。病重者在眼睑、嘴唇、乳房及尾部皮肤较薄的部位出现深红色出血斑点。病牛表现出吃土、磨牙、卧地不起,逐渐消瘦,最终衰竭死亡,病程为1至2周或20天,1至3岁牛多发。
剖检2头病死牛,外观消瘦、尸僵明显,可视粘膜苍白并有出血斑点,肩前淋巴结及其它体表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肝脏和脾脏肿大,肾脏贫血、表面苍白,膀胱内积有黄尿。
下一篇:耳穴红花液疗法改善牛前胃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