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具有周期性,约每3至5年发生一次,主要特征包括呼吸急促、喘气不均、跛行、高热及消化器官严重炎症。此病的高发率和快速传播可能导致部分怀孕母牛死亡,给养牛业带来显著损失。近年来,笔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治愈23例,疗效显著且经济实惠,现将相关内容介绍如下,供参考。
牛流行热具有周期性,仅感染牛,3至5岁壮年黄牛最易感。病牛是主要传染源,通常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该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雨量多和气候炎热的6至9月,流行速度快,但多为良性经过。
牛流行热的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初期病牛体温可达40至42℃,持续3日,因此得名“三日热”。病牛精神沉郁,鼻镜干燥,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眼结膜潮红,流泪,鼻腔分泌物增多,呼吸急促,步态不稳,显示关节疼痛,粪便时干时稀,尤其是幼牛粪便带血更为严重。
牛流行热的诊断主要依赖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该病多发生在6至9月,发病突然且传播迅速,病牛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流浆性鼻液、咳嗽等症状。
治疗原则为解表散热、止咳平喘,方剂包括防风、陈皮、桔梗、黄芩等,具体用量可根据病情调整。每日1剂,连服2至3剂,同时在用药前30至60分钟进行皮下注射氨茶碱以缓和呼吸。
1998年9月5日,新州镇老虎坳村杨某的黄牯发病,主诉精神不振、流泪、尿黄、食欲废绝等症状。经检查,体温41.5℃,心跳83次/分钟,呼吸79次/分钟。按方剂治疗后,病牛痊愈。
2003年10月3日,新州镇东门村李某家怀孕6个月的黄母牛发病,表现为不吃、卧地不起、喘粗等症状。经治疗后,病牛恢复健康。
方剂中的各成分具有不同的功效,需根据病牛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感染此病的牛普遍存在呼吸困难,建议在用药前进行适当的平喘处理。此外,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日常管理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一旦发生疫情,应及时隔离和消毒,以防止传播。
上一篇:奶牛运输抽搐的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奶牛食盐中毒的治疗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