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病是奶牛蹄的病理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蹄病和蹄变形。蹄变形是指蹄的形状发生改变,而蹄病则是指蹄已经发生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蹄变形是蹄病的基础,临床上常常表现出蹄病的症状。
产前精料喂量过多,导致母牛过于肥胖,产后可能出现胎衣不下、子宫炎和酮病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引发蹄病。此外,矿物质缺乏,特别是钙和磷的不足,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骨质疏松症,从而引发蹄病。
圈舍阴暗潮湿、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过高,会导致蹄底角质变性,临床上出现“粉蹄”。在炎热多雨的季节,牛圈泥泞,粪尿堆积,牛蹄受污物浸渍,角质变软,抵抗力下降,促使蹄病发生。此外,生长期在硬地面上站立会导致角质过度磨损,引起严重挫伤。
修蹄不及时或不修蹄,蹄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异常角质形成,促使蹄病的发生。奶牛集中饲养时,环境因素和圈舍不消毒、不清扫,容易导致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常引起蹄病的发生。
在生产实践中,奶牛场可以通过淘汰有明显肢蹄缺陷的奶牛,特别是那些蹄变形严重、经常跛行的奶牛及其后代,来改善牛群的肢蹄状况。
肉牛蹄的保健是保证奶牛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护蹄不良会导致牛体质下降、逐渐消瘦、抗病力降低,易感染其他疾病。良好的护蹄可以提高牛的利用年限,降低因蹄变形和蹄病造成的淘汰率。
供应平衡日粮,满足奶牛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特别注意精粗比、碳氮比和钙磷比。保持圈舍和运动场的清洁、干燥,避免使用炉渣和石子铺设运动场。保持蹄部卫生,夏天用清水每日冲洗。建立修蹄制度,每年春秋两季各修一次蹄,并坚持用药物浴蹄。
用0.1%高锰酸钾或10%硫酸铜消毒剂清洗患部,创伤内涂强杀菌剂(5%或10%碘酊)消毒,再用5%或10%碘酊二次消毒,涂高锰酸钾或硫酸铜粉,用松馏油填塞,装蹄绷带,隔2~3日换药一次,一般1~2次即可痊愈。
对于继发于乳房炎、子宫炎、酮病等疾病的蹄叶,应着重治疗发病的根本原因。对于慢性蹄叶炎,主要保护蹄底角质,修整蹄形,加强饲养管理。肌注抗生素、青霉素250~500万单位,每日两次,连用2~3个疗程,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