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生殖系统。感染后,母牛常出现流产,公牛则可能出现睾丸炎,导致体质虚弱、繁殖力下降和乳牛产乳性能降低,从而给养牛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在某大型养牛场,一头怀孕6个月的母牛出现流产,伴随关节肿大。流产前,母牛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起卧不安,阴道粘膜潮红肿胀,并排出红褐色恶臭的脓性分泌物。病牛腹痛严重,最终排出一死胎犊牛,流产后还伴发子宫内膜炎。
胎衣水肿增厚,伴有出血点,表面有脓液。
流产胎儿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变化,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有坏死灶,真胃中有黄白色粘液和絮状物,粘膜下有出血斑点。
无菌操作下取病变的肝、脾组织进行抹片。
病料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可见细小的球杆状、单个排列的革兰氏阴性红色布氏杆菌。
采集病牛颈静脉血10mL,离心后取血清,使用布氏杆菌抗原进行平板凝集实验,结果显示有大的凝集片出现,液体完全透明,表明布氏杆菌平板凝集实验阳性。
确诊为布氏杆菌病的病牛应立即扑杀,尸体需焚烧并深埋处理。
养殖场应优先选择自繁自养,培育健康幼牛。如需引种,务必从无布氏杆菌病的地区购买,并做好检疫工作,引入后需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健康后方可同群饲养。
定期对牛群进行检疫和免疫接种,使用布氏杆菌19号弱毒苗或冻干布氏杆菌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预防注射。
对病牛污染的圈舍、运动场、饲槽等进行消毒,使用5%克辽林、5%来苏儿、10%~20%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等消毒剂。
对牛舍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对于头数不多且价值不大的病牛,建议进行屠宰淘汰。
由于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病,在检疫和助产时应特别注意,严格遵守卫生、防疫和检疫制度,防止病原菌通过消化道、皮肤和呼吸道侵入。
布氏杆菌苗为活菌苗,为防止病原扩散,注射过该疫苗的注射器和针头应煮沸30分钟后方可再行使用,防疫人员不得直接接触稀释后的疫苗。
上一篇:中草药有效防治牛流感
下一篇:新法截胎术在牛难产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