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淋巴管炎,又称假性皮疽,是由皮疽组织胞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马属动物。该病首次报道于14世纪,19世纪中期在地中海地区广泛流行,非洲是最严重的流行地区。该病在我国呈散发状态,20世纪80年代后期仅有个别省区有零星发生。
本病的病原为皮疽组织胞浆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病畜是主要传染源,脓汁中含有大量病原菌,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被污染的环境和器具也是传播媒介,蚊蝇也可通过叮咬传播病原。
2005年7月至10月,贵阳市某奶牛基地出现零星发病,发病率为1.3%,死亡率为0.17%。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基地无其他疫病史。
病情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初期出现无痛结节,第二阶段结节化脓并形成脓肿,第三阶段出现黏膜损伤,第四阶段病菌扩散导致全身症状,最终可能导致败血症。
通过对成熟结节的渗出物进行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典型的组织胞浆菌,从而确诊。
治疗原则是抑制病原菌生长,增强机体抵抗力。早期可通过外科手术摘除结节,后期则可进行药物治疗,包括静脉滴注和辅助治疗。
某奶牛饲养户的18月龄母牛发病,经过药物治疗后康复,显示出治疗的有效性。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确诊奶牛群发生流行性淋巴管炎,强调了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要性。
对于潜伏期或隐性感染的动物,需进行变态反应诊断,以确保准确诊断。
使用黄色素进行静脉滴注的治疗效果良好,治愈率高达87.5%。
建议饲养户改善管理,增加运动,注意个体卫生,防止外伤,并采取防蚊措施。
在鼻翼周围发生病变时,应与皮肤鼻疽进行鉴别,注意溃疡的形态特征。
上一篇:中药有效治疗奶牛乳腺炎
下一篇:奶牛急性瘤胃酸中毒的治疗与管理